记艺丨赵慎珠:守望
推荐阅读
“历史有什么用?”面对儿子的提问,法国历史学家、年鉴学派创始人马克·布洛赫回答:这是个假命题,因为历史对于个人,应该完全是一种令人销魂的爱好,是兴趣聚集酝酿的源泉,与是否有用毫无关系。
布洛赫对历史学功用还有一段激情演绎:历史自有其独特的美感,它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千姿百态,令人销魂,因此它比其他学科更能激发人们的想象力。
历史让人如此着迷,每个人都会被它所折服。
2016年6月1日,河南日报《精彩周末》的“行走中原”专栏与读者见面,在一字一句的字里行间,我们试图从历史中寻求过往,讲述每一处遗存的前世今生。
探寻历史,成为每一次采访中有趣又艰难的工作。
2016年9月,我到三门峡卢氏县采访红25军的崎岖长征路,从栾川县叫河镇,一直走到河南、陕西交界处的铁锁关,成为第一个全程走完卢氏这一段路程的记者。
采访4天,山雨时断时续,一路之上,有形势险绝的幽深峡谷,山清水秀的封闭山村,荆棘密布的羊肠小道,也有荒无人烟、落叶盈尺的原生态道路。那时,红军深陷包围,却又依靠群众绝处逢生,成为波澜壮阔的前进途中最具代表性、最动人的一幕。遥想红军守望理想的艰辛,尤其令人动容。
2016年9月,我来到许昌市西约15公里处的灵井遗址,一处塘坑被围栏圈成了一个大院子,园内地势起伏,低洼处是深可及腰的芦苇和蒿草。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李占扬,历时6年,在此发现45块人类化石,它们距今10.5-12.5万年。
2017年3月3日,李占扬作为第一作者,在美国《科学》周刊发表论文,提出人类演化研究的突破性进展,挑战了非洲起源说。2018年2月,“许昌人”的研究成果,入选科技部2017年中国科学十大进展。至此,他的研究团队已经奋战了十多年。
十多年间,有日复一日的奔波,琢磨不定的研究进展,也有来自外界及自身的质疑声,我问他,你靠什么来保持年轻时的情怀?他说,只要一盏孤灯未灭,还有满屋子的石头“堪读”,就不必在意一时一地的得失,要执著。
俯下身,沉下心,4年来,从深山树林到古老村落,从奇峰俊秀到平原大地,我用脚步去丈量深爱的这一片土地,写不尽古老深厚,道不完广袤神奇。
行走途中,亲近历史,采访人物,更能体会到人生的无奈与偶然,个人的何其渺小。回望千唐志斋里面留存的那些墓志铭,不禁会想,他们,不过是过往历史中飘落的零星叶子,有幸被后人制成碑刻,让人记住。
每个人即作为个体,其命运再卑微,地位再微小,其所作所为、所思所想,也都是已往历史的一小部分,大多会被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岁月无情,光阴有意,再过50年100年,我们这些努力工作的小人物,是否会变成一粒沉底的尘埃,而被后人想起?
记得也好,或许被忘掉,我想,守望理想,倾听内心的呼唤,才能拥有最饱满的人生。我也想,即使在新媒体时代,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仍然能够为这个世界上的许多人所接受。
2018年11月4日晚,在河南省“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活动现场,作为河南省获得第28届中国新闻奖的记者代表之一,我站在省委书记的身旁,听他讲述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感人故事。他说,我们国家每天都发生着新变化,中原大地每天也上演着好故事,党和人民期待大家讲出这些新变化、好故事。
从事新闻职业28年,一直在路上,从不敢懈怠,怎样才能讲好河南历史和河南的精彩故事?一个人的行走,依然有很多的期待。
作家简介
赵慎珠,硕士,高级编辑,曾主编《河南日报》周末版“行走中原”,现主持河南省摄影家协会工作。河南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中心研究员,河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报告文学集《徜徉中原》,由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
编辑:刘珊珊
大河头条
本网原创
大河艺术网——河南文艺事业发展参与者、记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