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全国画院美展论文 | 刘丰果:继承与发扬——关于长征题材美术创作与思考
推荐阅读
继承与发扬——关于长征题材美术创作与思考
刘丰果
内容提要:长征开始至今的 87 年来,长征题材的美术创作从未间断,共创作了千余件类型多样的美术作品,其中不乏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的经典之作。文章以长征题材的美术创作为研究对象,历史性地对相关作品进行梳理和分析,探索长征题材美术创作所蕴含的还原长征历史的时代特征、塑造长征史诗的艺术价值和弘扬长征精神的文化内涵。基于长征题材美术创作的当代价值与意义,探讨了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更好地继承与发扬传统美术创作的精华。
关键词:长征题材;美术创作;继承;发扬
长征是中国革命历史的重要阶段,也是中共党史上的辉煌篇章。长征题材的美术创作作为长征历史记忆的还原与建构方式,借助艺术的手段实现了对长征史诗和民族记忆的塑造。长征开始87 年来创作的千余件长征题材的美术作品,不仅有对重要历史人物的描绘,也有对重要历史事件的描绘;不仅有对重要长征历史瞬间的描绘,也有对长征历史的整体与系统的描绘。在此过程中, 涌现出一大批具有重要历史价值、文献意义和社会影响的作品,这些作品也成为各个历史时期长征题材美术创作的经典之作,对新时期的长征题材美术创作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一、长征题材美术创作的历史回顾
(一)亲历者的艺术探索:1934—1948
这段时期是革命战争年代,长征题材美术创作的目的是为了宣传革命和记录战争。虽然这个时期长征的亲历者有大量的绘画作品,但是因为每天行军打仗,再加上年代久远,很少有作品留存下来。依据现有的资料,这个时期有据可查的作品有 26件,其中漫画 24件、速写 1件、宣传画 1件。时任红五军团宣传科科长黄镇回忆,长征期间,他画了整整一路,大概有四五百张,但是仅留存下来 24张,主要有《林伯渠同志》《过湘江》《遵义大捷》《安顺场》《泸定桥》《背干粮过草地》《草地宿营》等。这些作品是长征亲历者对长征历史的直接描绘,于 1938年在上海汇集成《西行漫画》出版,1962年又以《长征画集》的名称进行了重印。红四方面军的廖承志在长征期间也有大量的宣传画、肖像画和风景画创作。时任政治部副主任的傅钟后来回忆:“过了噶曲河休息,廖承志同志来了,掏出铅笔和纸问:‘哪个要画像?’刘伯承同志要他画,还要他把岸边的渡船也画上。许多同志围上去看他运笔,称赞他画得好。”【1】遗憾的是这些画都没有保存下来,只有他为傅钟画的像被傅钟保存下来并留存至今。另外,长征期间的宣传画《敌人在红军之面前发抖》于 1936年进行了印发,因为传播范围广,后来也被留存下来。长征胜利之后就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美术创作又很快转入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题材。因为长征之后就少有艺术家对长征题材的美术创作,这段历史记忆也在中国美术史上暂时“尘封”。由于诸多原因,虽然这些亲历者的长征题材美术创作很少,但是每一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文献价值和艺术价值,并对之后的美术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新中国十七年的长征题材美术创作:1949—1966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革命博物馆和军事博物馆为了展陈需要,先后于1952年、1959年、1961年、1965年以订件的方式组织四次革命历史题材的美术创作,前三次都由罗工柳主持,第四次由王式廓主持。长征作为革命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也在此背景下掀起了长征主题美术创作的第一次高潮。1955年,为了更好地开展长征题材的美术创作,董希文随同八一电影制片厂的摄制组重走长征路,成为最早重走长征路的美术家。整个过程历时半年,“为了不放过一个好的场景,他有时骑在马上边走边画;有时一手拿着干粮用餐,一手拿着画笔写生;有时还站在雨中作画。……他沿途画了 250多幅写生”【2】。根据多方资料查找与数据汇总,这个时期除了这250多幅写生作品外,还有 57件长征题材的美术作品,其中国画有 17件、油画有 21件、版画有10件、雕塑有 9件。从作品数量看,油画无疑是这个时期最多的美术创作类型,总数是其他类型美术作品总和的七倍之多,油画写实的手法、稳定的色彩、浓重的形式也非常适合表现长征这种重大的历史事件。
这一时期很多长征亲历者都健在,创作也容易通过访谈、调研获得第一手的创作材料。艺术家为了更好地还原历史、建构记忆,通过采风、访谈、史料查找的方式了解长征,将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创作了很多长征题材的经典之作,对后期的长征题材的美术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董希文的《红军不怕远征难》(1956)、刘开渠的《工农红军》(1956)、潘鹤的《艰苦岁月》(1957)、刘国枢的《飞夺泸定桥》(1957)、靳尚谊的《送别》(1959)、江碧波的《飞夺泸定桥》(1961)、蔡亮的《贫农的儿子》(1964)、李可染的《万水千山》(1964)、傅抱石的《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1965)等,其中《贫农的儿子》入选 1987年人教版小学语文第 3册的课文《我们也要当红军》,《艰苦岁月》入选 1988年人教版小学语文第 6册的课文《在艰苦的岁月里》,这些作品也因此被广泛认知,影响深远。
《艰苦岁月》 潘鹤 铸铜 45.6cm×46.6cm×34cm1957年
(三)“文革”至改革开放时的长征题材美术创作:1967—1977
“文革”期间,社会环境较为动荡,“文革”十年中的红、光、亮与假、大、空,对红色题材艺术创作的历史谱系造成了极大的伤害。”【3】这个时期长征主题美术创作相对较少,除了 1975 年国家集中组织的两次大型创作之外,少有艺术家的独自创作。从美术作品的创作类型来看,这个时期长征题材的国画和雕塑创作基本停止,无版画作品。根据多方资料查找与数据汇总,这个时期的美术作品共计 119件(部),其中国画 2件、油画 80件、雕塑 1件、连环画 1部、线描 2件。油画创作能够持续进行得益于 1975年组织的两次集中创作。第一次集中创作由中国革命博物馆和军事博物馆组织,“革博、军博采取个别邀请的办法,分别邀请全山石创作《娄山关》,庞涛、林岗完成《峥嵘岁月》”【4】。这两件作品从 1975年开始创作,由于多种原因,直到 1978和 1979 年才完成。第二次集中创作由人民美术出版社组织部队系统的艺术家在重走长征路的过程中完成, 艺术家崔开玺、何孔德、彭彬、高虹等人从北京出发,到成都后又接上张文源、艾轩等继续前行, 这些艺术家在途中共创作了 57件作品,再加上 1976和 1977年在采风结束后创作的 8件作品共计65 件,这些描写长征沿线新面貌和描绘长征历史事件的作品构成了这一时期长征题材美术创作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连环画《跟随毛主席长征》由34件水粉连环画组成,是沈尧伊1975年创作的作品。据沈尧伊回忆,“这一年的 5月到 8月,我第一次奔赴长征路,从北京到江西、湖南、云南、四川、甘肃至延安,边行边画了 3 个月”【5】。这部连环画就是创作者在这次重走长征路的时候完成的, 这也是第一部长征题材的连环画创作,为作者后期的七部连环画创作奠定了重要基础。
1976年,受“文革”迫害的廖承志在监狱中画的两幅回忆长征的线描是长征的亲历者在这个时期仅有的两幅长征题材的美术作品。第一张是创作者在长征期间的自画像,“他身穿布满补丁的破旧军衣,打着裹腿,穿着草鞋,拄着拐棍在艰难行进;他的左臂举至头额,像是在擦汗,又像是在眺望前方。他的左上衣口袋还插着一支钢笔,点明他是知识分子出身,条件再苦也要写写画画”【6】。第二张是长征期间的历史事件描绘,表现了一对将刚出生不久的孩子送给孤寡无亲的老汉抚养的场面。“丈夫只是个持枪的背影,妻子则神色哀伤,正在给孩子喂奶;一个脱帽肃立的红军干部;一个蹲在地上穿着补丁衣裳的当地老汉。”【7】这两件狱中创作的线描作品利用简单的线条表现了长征历史中两个真实的历史瞬间,真实再现了长征历史的两个片段。
(四)新时期以来的长征题材美术创作 :1978—1999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成仿吾的《长征回忆录》(1977)、埃德加·斯诺的《斯诺文集》(1984)、魏巍的《地球的红飘带》(1987)的先后出版,以及毛泽东的长征诗词《忆秦娥·娄山关》《清平乐·六盘山》《七律·长征》等被广泛朗诵,长征这段革命历史被广泛关注,长征题材的美术创作在这一时期大量涌现。从创作方式看,既有国家订件,也有这期间的全国美展将长征题材美术创作作为推荐创作主题之一而产生的作品,还有为了纪念长征胜利 50周年和 60周年而进行的集中创作。根据多方资料查找与数据汇总,这个时期的美术作品共计 83件(部),其中国画 13件、油画 48件、雕塑 49件、版画 4件、连环画 6部。从这些作品可以看出,雕塑和连环画成为这一时期长征题材美术创作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雕塑在这一时期大量涌现,得益于改革开放之后,城市雕塑作为城市景观重要的组成部分得到了快速发展和国家对城市雕塑的空前重视。为了规范城市雕塑的设计、建设与管理,1982年7月12日由中宣部批复成立了全国城市雕塑规划组,下设城市雕塑艺术委员会。全国城市雕塑规划组成立之初便出台一系列政策,推动中国城市雕塑的发展。长征题材的雕塑作为城市雕塑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也在这个时期得到大力发展,主要的雕塑作品有《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碑》(1983)、《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碑》(1983)、《遵义红军烈士纪念碑》(1985)、《彝海结盟纪念碑》(1986)、《红军长征纪念碑碑园组雕》(1990)、《红军突破湘江纪念碑》(1993)、《彝海结盟纪念碑》(1995)等。其中一些重大的长征历史事件被著名雕塑家反复创作, 如赵树同和叶毓山分别于 20世纪 80年代和 90年代创作的《彝海结盟纪念碑》。这些雕塑作品因为形象具体、材料坚固、体量巨大并大都处于城市广场而具有纪念和礼仪功能,在日常和周期性的纪念活动中不断传播着长征精神和艺术价值。
《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碑》 叶毓山、隆太成 铜、花岗石1000cm×300cm1983年
《红军突破湘江纪念碑》 叶毓山 花岗石 1500cm×4000cm 1996 年
沈尧伊是当代美术家中对长征题材的美术创作投入时间和精力最多的一位,从 1975年开始, 多次独自重走长征路进行美术创作,并在这一阶段创作了六部连环画,分别是《红军过草地的故事》(1978)、《一条毛毯》(1979)、《烽火里程》(1980)、《北上》(1983)、《彭大将军》(1984)、《地球的红飘带》(1988—1993)。其中以《地球的红飘带》影响最大,这是根据魏巍 1987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地球的红飘带》改编而成的,是画家历时六年完成的连环画巨著。文献性和纪实性是这部连环画的突出特点,正如沈尧伊所言:“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我在连环画《地球的红飘带》绘画创作中的艺术迫求,那就是——视觉艺术的历史纪实。”【8】 他在这个时期还创作了油画作品《长征之路》(1980)、《铁流》(1983)、《遵义会议》(1997)等,得益于创作者拥有丰富的史料、深度的体验、高超的技艺、大胆的创新,这些作品都是这个时期的经典之作。
(五)新世纪以来的长征题材美术创作 :2000-2016
新世纪以来,长征题材的美术创作呈现多元发展的趋势,特别是以长征胜利 70周年和 80周年两个重要历史节点为契机,很多单位都组织了长征题材的美术创作。从创作组织机构看,既有中国美术馆组织的创作,也有艺术行业协会组织的创作;既有军事院校组织的创作,也有中央或地方高校组织的创作。长征胜利 70周年的美术创作活动有“感悟长征精神——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长征系列油画创作组川、滇、藏采风”(119件)和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举办的由 16人组成的短期培训班(16件)。长征胜利 80周年的美术创作活动主要有中国美术馆举办的“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 80周年美术作品展览”(20件),中央美术学院举办的“接力系列展·艺术再长征”(107件),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宣传局、中国美术家协会联合举办的“纪念红军长征胜利 80周年全军美术作品展览”(168件),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中国艺术研究院等单位联合举办的“纪念红军长征胜利 80周年全国名家书画艺术大展”(300件),成都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和成都市推广天府画派办公室主办的“‘从瑞金到延安’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 80周年成都画院采风创作展”(100件),成都市雕塑协会主办的“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 80周年原创雕塑作品展”(47件)等。除了这 9次集中创作的 889件作品外,根据多方资料查找与数据汇总,这个时期还有其他 336件(部)长征题材的美术创作,其中国画 12件、油画 112件、雕塑 210件、连环画 1 部、版画 1 件。新世纪以来,16 年时间创作的这 1225 件(部)作品是之前四个历史时期(共 66 年)作品总数 499 件(部)的 2.5 倍。
雕塑是新世纪以来长征主题美术创作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特别是在长征沿线地区建设的大型 雕塑对长征历史记忆的还原与建构,长征精神的传播与发扬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些处于公共空间的雕塑不仅数量众多、规模巨大,而且水平较高、影响广泛,主要有《六盘山红军长征园区组雕》(2005)、《红军长征的将领们》(2006)、《长征路上》(2008)、《吴起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园组雕》(2009)、《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组雕》(2011)、《中央工农红军班佑烈士纪念碑》(2011)、《中共中央机关进驻延安》(2015)、《中央红军进延安雕塑群》(2016)、《陕北红军迎接中国工农红军雕塑群》(2016)等。这段时期的雕塑作品尤以长征胜利 80周年为契机进行的大规模创作最为典型。以蔺宝钢创作的《中共中央机关进驻延安》为例, 雕塑由具象形体和抽象形体共同构成,具象形体再现了红军长征的三大主力会师陕北的壮观场面; 抽象的红旗渐变为凤凰的形体高飞天际,表明革命火焰从这里传遍全国,取得全国胜利。
蔺宝钢 《中共中央机关进驻延安》 铜、不锈钢 2016 年 高 1936cm
新世纪以来,虽然长征题材美术创作的作品很多,但是除了少量成功的作品外,很多作品的质量都有衰退的迹象。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受国内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影响, 很多作品内容空泛,符号堆砌、意义缺失的现象明显。“所谓历史虚无主义,就是虚无主义在历史领域的具体表现,简而言之就是虚无历史、歪曲历史、否定历史。”【9】在长征主题美术创作中的表现主要在怀疑长征历史、歪曲长征历史、否定长征历史,在艺术创作过程中不去考证历史, 而是主观臆断地去表现历史,这违背了长征主题美术创作作为历史画追求历史真实的初衷。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虚无主义是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10】在这种思想主导下创作的长征题材美术创作也难有历史价值、文献价值和艺术价值可言。其次,过多考虑商业价值而忽视艺术价值。这一点在长征题材的雕塑创作中体现得尤为明显,这是因为新世纪以来,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长征沿线的旅游作为红色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空前的重视。在长征沿线的广大区域,景点打造、景观层次提升、景点级别升格的需要,产生了一大批经济利益优先、建设速度优先、政绩表现优先的艺术创作, 雕塑作品艺术质量下降也在所难免。这些处于公共空间的艺术作品没有了艺术质量,艺术价值和艺术影响也就无从谈起。最后,出现蹭热度、蹭热点的长征题材美术创作。特别是在长征胜利 70周年和 80周年的重要历史节点,很多机构都组织了大规模的长征题材美术创作。一些急于成名的艺术家以此为契机开始盲目创作,画照片、摹名画、抄名家的现象层出不穷,一些描写长征沿线风景的写生照片中少有人物、地点不突出、事件不典型。这个时期虽然创作了很多作品,但是一些作品艺术精神萎靡、艺术手段拙劣、艺术品位低下。这些创作者显然忘记了主办单位组织大规模长征题材美术创作的初衷是为了追忆长征历史、缅怀长征先烈、建构长征记忆、弘扬长征精神。在前几个阶段的长征题材美术创作中着实有一部分艺术家因为大量的作品而获得巨大成功,不仅创作了影响巨大的艺术作品,也获得过许多大奖,如董希文、叶毓山、沈尧伊等。但是这些艺术家的成功得益于他们对长征历史的深入研究和数十年如一日地大量创作,而不是一朝一夕急于求成。
(六)新时代的长征题材美术创作:2017 至今
新时代以来,国家对长征题材的美术创作也十分重视,在 2017年启动的“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大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中就有多项长征题材的美术创作,该项目已接近尾声, 很多作品还在后期制作中。相信“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大题材美术创作工程” 中长征题材的美术作品一定是这个时期规模较大、影响深远的作品。根据多方资料查找与数据汇总, 这个阶段的长征题材的美术创作主要有 12件,其中雕塑 5件、油画 6件、国画 1件。2021年 6月 18日,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西侧广场上雄伟矗立的五大主题雕塑中,《信仰》和《攻坚》就分别有对红军长征过草地和飞夺泸定桥这两个长征重大历史事件的塑造。其艺术价值、公共空间、文化场域对今后长征题材的美术创作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可以预见,为了迎接五年后长征胜利 90周年的重大纪念活动,长征题材的美术作品在接下来的这段时间一定会大量涌现。
二、新时代长征题材美术创作的价值与意义
长征胜利已经 85年了,长征的亲历者大都已经故去,长征沿线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长征历史事件所产生的长征精神和长征文化在当今时代背景下仍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正确的长征历史观应该在关注历史事件本身的同时,关注长征历史的现实意义,注重长征历史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新时代有新时代的长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 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11】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长征题材美术创作的价值与意义主要表现在对长征史诗的视觉呈现与意义阐释、助推长征路线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呼应长征学的研究。
(一)对长征史诗的视觉呈现与意义阐释
长征历时两年之久,纵横十几省,跨越了湍急江水,翻越了巍峨雪山,穿越了茫茫草地,突破了层层封锁,总里程两万五千里。长征在经历艰难险阻和巨大牺牲之后的胜利无疑是革命历史书写中的史诗篇章。“诗史总是具有悲剧性特征的,这种悲剧是以一段历史的艰难蜕变并必须以巨大牺牲的付出而换来的社会历史的新生与期待。”【12】 长征题材的美术创作应该是对长征史诗的视觉呈现与意义阐释,并在观众欣赏这些作品的时候唤醒人们对长征历史的记忆、激发对现实生活的思考。“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并非对历史真实的一味追求,而是受到创作主体的历史观的影响, 带有主体的不同视角与情感经验。”【13】如果长征题材美术作品的创作者没有正确的历史观,不能对长征历史事件进行全面思考,在艺术表现时就难有深度的情感表现,也就不能通过艺术作品对长征史诗进行很好的视觉呈现与意义阐释。
(二)助推长征路线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红军长征的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长征精神和长征文化,不仅是中国革命史的壮丽篇章,也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影响。1937年 10月,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EdgarSnow)撰写的《红星照耀中国》(RedStarOverChina)就在伦敦出版,在西方世界产生巨大影响。长征胜利 80多年来,在美国、欧洲、日本等世界很多地方都有用各种文字出版的关于红军长征历史描写的著作, 所以长征精神不仅属于中国,更属于世界。在新时代背景下,“通过开展以‘长征路线’申请中国和世界文化遗产的活动,大力弘扬长征文化,可以增进国际社会对我国基本国情、价值观念、发展道路、内外政策的了解和认识,更能够展现中华民族坚忍不拔、自强不息、艰苦奋斗、一往无前等文化软实力”【14】。长征题材的美术创作作为长征精神和长征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传播媒介, 通过高质量美术作品助推长征路线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是新时代长征题材美术创作的重要使命。
(三)呼应长征学的研究
2014年 1月,红军长征的“转折之地”遵义成立了“中国(遵义)长征学学会”,从此开启了将长征作为一门学问的研究。“长征学是关于红军长征相关问题研究的学科,主要利用历史学、政治学、军事学等多学科的方法,研究 20世纪 30年代包含中央红军在内的各支红军长征的相关问题,包括长征相关史实考证、长征精神及长征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利用等方面。”【15】长征题材的美术创作作为长征历史的呈现方式、长征精神的表现形式和长征文化的传播媒介应该呼应长征学的研究。在新时代背景下,长征题材的美术创作应该基于长征学最新的研究成果,深度挖掘长征精神和长征文化,探究当今时代对长征精神及长征文化的艺术表现。
三、新时代长征题材美术创作对传统的继承与发扬
“红色题材创作,表面看是用视觉语言的形式向观者传递一段历史原境或历史形象的过程, 但是其更为深刻地意义和价值,是对一个民族历史记忆的不断延续与不断唤醒。”【16】长征题材美术创作作为红色题材美术创作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是用美术的方式对长征历史记忆的还原与建构,也是对民族历史记忆的延续和唤醒。新时代长征题材美术创作应该在对传统继承与发扬的同时, 更好地实现当今时代背景下对长征历史记忆的还原与建构,从而更好地实现对民族历史记忆的延续和唤醒,为后人留下当今时代长征题材美术创作史上的经典之作。
(一)继承与发扬传统的历史精神
艺术家进行长征题材美术创作的过程本身就是感悟长征精神和实践长征精神的过程,美术创作只是手段,目的应该是建构历史记忆、弘扬长征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所以传播正向的价值观是创作中应有的责任担当。“长征的发生是特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事件,但长征中被展现出的长征精神却是具有普遍性意义的人性力量与可贵品格。”【17】纵观长征开始 87年来获得巨大成功的长征题材美术创作,无不是基于对历史真实的探求,反复领悟长征精神,甚至多次重走长征路来获取创作灵感,并以美术作品为媒介来表现历史人物的人性力量和可贵品格的作品。通过高质量的长征题材绘画创作在周期性的创作、展览、研讨活动结合长征沿线的公共雕塑直观、形象、具体地传播,可以在日常的参观活动和周期性的纪念活动中较为全面和系统地继承与发扬长征精神, 实现长征精神对公众的教育和激励价值。
(二)继承与发扬传统的创新思想
纵观长征题材美术创作的历程,长征时期用漫画记录的长征历史,新中国成立后用油画建构的长征历史,改革开放之后用连环画呈现的长征历史,新世纪以来用雕塑塑造的长征史诗无不是艺术家基于当时的时代背景和功能需求在创新思想的驱动下追求作品的时代性、开创性、建构性的结果。在机器复制广泛应用于艺术创作的今天,在长征题材的美术创作中也产生了一些画照片、仿名画,以及 3D扫描后再 3D打印的低端克隆的美术创作。机器没有生命、思想、情感,更没有艺术修养,机器只是工具,长征题材的美术创作应该注重历史真实与艺术创新的结合,继承与发扬传统的艺术创新思想,从而创作出新时代背景下具有当代价值的艺术作品。昨天是今天的传统, 今天也一定是明天的传统,艺术家应该具有坚定的艺术追求和创新思想,创作出属于这个时代的长征题材美术创作的精品。
(三)继承与发扬传统的担当意识
在85年的长征题材美术创作历史上,获得巨大成功的作品无不是创作者具有担当意识的作品。全山石用了三年时间才完成了油画《娄山关》,庞涛、林岗的用了四年时间才完成了油画《峥嵘岁月》,沈尧伊用六年时间才完成连环画《地球上的红飘带》,这些都体现出老一辈艺术家对历史负责、对作品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担当意识。以连环画《地球上的红飘带》为例,“创作过程中, 沈尧伊两次重走长征路体验生活。1988年第一次重走,主要考察了湘江经遵义过赤水河至大渡河一线;1990年第二次重走,主要考察了自泸定铁索桥经夹金山、两河口、草地到甘南哈达铺、腊子口一带”【18】。画家在反复研读史书的基础上,通过对长征遗址的考察、对当事人及其后代的采访, 尽可能全面地掌握历史真实,并创造性地将木刻、石版、素描等艺术表现形式有机结合,用连环画的形式呈现了历史真实,凸显了艺术家对长征史诗表现的责任担当。连环画《地球上的红飘带》也因此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自 1989年出版第一册起,至今已再版十余次,并获得全国美展金奖、中国连环画十佳奖、首届中国优秀美术图书奖金奖、第四届全国连环画评奖绘画创作一等奖、第一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等。新时代背景下,长征题材美术创作的艺术家也应该有这样的历史责任感和担当意识,依据长征历史真实,在汲取前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创作出属于当今时代的长征题材美术创作精品。
结语
艺术是文化的先导,良好的长征题材艺术创作氛围有助于产生良好的长征文化氛围。在生活节奏空前加快的今天,品读长征史书对一些人来说可能会有些力不从心。艺术是大众喜闻乐见的, 艺术作品可以将观众的视觉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上进行延伸,延伸到 80多年前的长征岁月,延伸到两万五千里的长征沿线,让观众在欣赏长征题材美术作品的同时感悟长征精神的当代价值,从而更好地指导每个人在今天的长征。正如朱光潜先生在论文《克罗齐的历史学》中所描述的,“没有一个过去史真正是历史,如果它不引起现实的思索,打动现实的兴趣,和现实的心灵生活打成一片。过去史在我的现时思想活动中才能复苏,才获得它的历史性”【19】。借助艺术家长征题材的美术创作可以在描绘长征历史的过程中沟通历史与当代、过去与未来,展现出这些美术作品的当代价值与意义。艺术家营造的艺术氛围可以实现对长征文化氛围的营造,从而更好地纪念长征历史、传播长征精神、传承红色基因。
(本文作者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艺术学院讲师。)
【1】吴继金:《廖承志在长征途中的美术宣传活动》[J],《党史博览》,2016 年,第 11 期,第26-27 页。
【2】许向群:《万水千山入画卷——漫话长征题材美术创作》[J],《军营文化天地》,2006年,第 1期,第 29-31页。
【3】张玉梅、张涛:《红色题材美术创作 :民族记忆的恒久旋律》[N],《光明日报》,2011年 7月 15日,第 12版。
【4】钱晓鸣:《红军长征题材美术创作》[N],《文摘报》,2016 年 9 月 3 日,第 6 版。
【5】张亚萌:《沈尧伊:一位艺术家的长征》[N],中国艺术报,2016 年 9 月 12 日,第 5 版。
【6】林卫国:《廖承志用画笔描绘长征》[J],《党史文汇》,2006年,第 10期,第 30-31页。
【7】林卫国:《廖承志用画笔描绘长征》[J],《党史文汇》,2006年,第 10期,第 30-31页。
【8】沈尧伊:《视觉艺术的历史纪实》[J],美术,1991 年,第 11 期,第 44-51 页。
【9】甘垚:《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研究综述》[J],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20年,第9期, 第 35-42页。
【10】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党的历史的重要论述》[N], 人民日报,2013年 7月 22日,第 8版。
【11】摘自 2016 年 10 月 21 日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 8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2】尚辉:《国家历史记忆中的诗史图像——12幅长征题材历史画巨构对长征精神的塑造》[J],《美术》,2016年,第 12期,第 12-27页。
【13】段禹农、刘丰果:《长征主题美术创作的当代价值》[J],《文化月刊》,2021 年,第 7 期,第135-137 页。
【14】杨先农、侯水平、李后强:《长征路线“申遗”正当其时》[N],四川日报,2011年 11月 30日, 第6版。
【15】裴恒涛:《“长征学”建构的相关问题探析》[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第6期,第1-5页。
【16】张玉梅、张涛:《红色题材美术创作 : 民族记忆的恒久旋律》[N],《光明日报》2011年 7月 15 日,第 12版。
【17】段禹农、刘丰果:《长征主题美术创作的当代价值》[J],《文化月刊》,2021 年,第 7 期,第135-137 页。
【18】韩洪泉:《艺术里的长征》[J],《党史博采》,2016 年,第 5 期,第 10-14 页。
【19】于沛:《如何看待“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N],《光明日报》,2006 年 3 月 27 日,第 7 版。
注:此文无中国国家画院、河南省美术家协会、大河艺术网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有书面授权者,转载此文需注明来源,不允许更改任何文字和标点符号。
编辑:方小远
大河头条
本网原创
大河艺术网——河南文艺事业发展参与者、记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