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全国画院美展论文 | 曹国桥:文化自信与中国画创作的地域性表达
推荐阅读
文化自信与中国画创作的地域性表达
曹国桥
内容提要:全球一体化同步带来了文化同质化的危机,推动中国画的地域性表达是抵御文化同质化的有效方式之一。中国画的地域性表达,首先是要根植传统,这是认可“我之为我”的前提,而且在传统中国绘画史上自我革新的方式往往采用“托古改制”;其次要立足当下,文旅融合为其提供了新的契机,地方画派的打造也在为其提供促进表达的可能;深入生活是其不断革新、永葆生机的重要法宝,同时,追求地域性并非故步自封,文化在开放包容的交流与碰撞中往往可以调试到最佳方式呈现。
关键词:全球一体化;文化自信;中国画的地域性
当下的中国早已是世界经济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全球一体化同步带来了文化同质化的危机。经济有贫穷与富有,科技有落后与先进,悠久的历史文明并无优劣与先进落后之别。但是“相对于经济全球化来说,文化全球化的危害性则具有更大的杀伤力。……世界许多弱势的发展中国家和非西方民族的文化艺术和文明传统不得不面对消失的命运”【1】,是不得不面对的现状。从西方文化的主动介入和国人对其引进学习,20世纪中国传统绘画逐步走向多元。与此同时,独具东方特色的艺术精神也在无意识中被稀释,以至于专家学者指出当代中国的艺术“批评话语太可怜, 太单薄,一直从西方工具箱里借工具而鲜有产生本土的” 【2】。
伴随着国家富强与文化自信,为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胜利前进,2016年习总书记提出,须“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3】,而其中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在全球一体化进程中如何抵御文化“同质化”“趋同化”“中心化”的走向,拒绝文化中心论;如何捍卫中国画的纯粹性,逐步实现中国画在文化层面上的多元化。画院作为国家体制内专业美术创作机构有着义不容辞的职责。坚定文化自信,鼓励、引导画家对于中国画创作地域形态的多元化表达,应是有效的应对方式。
【1】许明、华建. 文化发展论[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年,第 8 页。
【2】构建中国当代美术话语体系—— 首届全国美术高峰论坛综述 http://www.yidianzixun.com/article/0KT2E5wD?pf=detail&appid=oppobrowser&s=oppobrowser
【3】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95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6 年 7 月 1 日。
一、扎根传统:托古改制
文化自信就要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留中华地域文化基因。中国传统美术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一向是立足传统、师法古人与造化的。只是对于传统,“认可” 方会“根植”,这是中国特色美术事业推陈出新的基础,同时也是中西方艺术对于传统不同态度的见证。中国画在创新的道路上常常会被认为有违传统而受到非议和批评,扬州八怪因异于正统派的画风而被冠之以“怪”;林风眠的画被指责为“胡搞形式主义”;傅抱石的画被责难为“丢尽传统”。这与西方现实主义的库尔贝、后印象主义的梵高有着相似的境遇,不同的是西方艺术对于创新追求的尺度无。贡布里希说:“中国的艺术家有更多地时间去追求雅致和微妙,因为公众并不那么急于要求看到出人意表的新奇之作”。【1】其后西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愈加表现出强烈的反传统的特点:新观念不断地树立之后推倒重建,大众能接受的底线不断被拓展。可见中与西对创新的态度多为南辕北辙,所以我们没有一定要经过现代主义洗礼的责任,更没有必须以西方现代主义价值观来指导我们美术发展的义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2】
文化认同本质上是对民族文化产生出一种如故乡与家园般的认同。中国画的地域性构建同主流的中国画的传承与变革一样,都应该认可并且深植传统之上。往往在每个时代主流的文化精神中产生开宗立派的大家,其艺术精神往往辐射整个时代并伴随着历史的演进,表现方式逐步程式化、刻板化。随之,又伴随新的大家的出现,将绘画重新推向高峰,并以此往复。而其中每次窘境的突破,往往是伴随着“复古”。南宋以来,精致入微的画风逐渐将中国画的创作方向推向“技术至上”的歧途。赵孟頫的托古改制引导了中国画的发展。董其昌没有明确的复古旗号,却俨然是一个十足的复古主义的集大成者,他提出“南北宗论”,通过学习南派画家的笔墨开辟新境,对于“四王”的艺术创作产生极大影响。面对外来文化的介入,金城、周肇祥、陈师曾为代表的传统派成立“中国画学研究会”,而恪守中国画传统并追随时代的画家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等均成为大师。
诚然,在鸦片战争之前的中国古代社会,统治者多以天朝大国自居,没有经历过外来文化的冲击和碾轧,没有文化自卑的经历,文化自信更无从谈起,因此他们对于传统的根植是自然而然的无意识行为,但这也在另一个维度上彰显了传统中国美术发展里程中的文化自信。1840 年西方的大炮强势冲破了祖国的大门,在西方文化的殖民下,“先进即西方,落后即中国”的观念植入人心,在西方文化被视为先进的、主流的文化的同时,优秀的传统文化也被认为是落后的、没有国际化的。文化要追求特色,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美术事业的多元复合形态,首先就是要正视自己,没有过去的历史,就不会形成当下的自我,这是成为“我之为我” 的关键所在,所以文化要发展创新,当然要基于传统,立足传统。
【1】贡布里希著,范景中译. 艺术的故事[M]. 北京:三联书店,1999 年,第 8 页。
【2】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95 周年大会的讲话,2016 年 7 月 1 日。
二、立足当下:文旅融合
艺术是时代的记忆,时代性应当在艺术作品中彰显。在南齐时期谢赫的《古画品录》中讲到“始变古则今……皆创新意” 【1】,较早体现了对于中国画创新的要求;姚最《续画品》开篇即谈“夫丹青妙极,未易言尽。虽质沿古意,而文变今情”;石涛“笔墨当随时代”;傅抱石“时代变了,笔墨不能不变”,同样体现了笔墨追随时代的必要性。在几千年的绘画史中记录在册的画家无一不是具有自我艺术特色、笔墨体现时代的创新者。而在明清之后,大大小小的画派此起彼伏,你方唱罢,我登台,艺术革新的代表逐渐成为各个地域性的美术团体。建国以来长安画派、新金陵画派、漓江画派也相继出现,伴随当下的文旅融合地域美术的研究与发展又迎来了新的机遇。
2018年 3月,中共中央印发《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并提出:将原文化部、国家旅游局的职责整合,组建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伴随文化和旅游部的组建,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作为一项重要的机构改革任务、一个重要的社会经济现象和学术研究命题而受到各方热切关注。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已成为发展现代旅游业、促进文化传播的必然选择。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 地域文化的挖掘、研究与宣传出现了新的转机。文旅融合,文化资源是开展旅游的基础,但是没有特色的文化资源很难吸引到游客,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为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的挖掘与研究施加了压力。反之,地域文化的有效挖掘与科学化、创意化的呈现,不仅能吸引到游客、推动经济发展, 同时也推动了地域文化的再挖掘与再利用。可见,文旅融合不仅是实现地域文化推广的有效方式, 也是文化资源再次开发与研究的过程,更是与文化自信相互促进的过程。
地域性画派的出现,是美术多元化、繁荣化发展的重要表现,但是 20世纪美术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地方文化势力与特色在逐步退化。21世纪以来,伴随着国家对于文化事业的重视与持续关注,许多地方政府再次喊出打造画派的呼声。地域性画派能否打造的问题,也成为议论的焦点。在当下流量至上,资讯、交通、传播如此发达的时代,地域性、个性化的特色形式非常容易受到其他经济发达地域的影响,而趋于同质化。此外,长期以来的文化不自信与地域文化的研究缺失, 对于未来的城市持续发展是很大的绊脚石。尤其是在新时期,文化软实力日益成为(不止是在国际竞争中的国家)城市间竞争的关键因素。鉴于市场经济有相对的盲目性与滞后性,政府站在文化繁荣的视角,在宏观方面发现并认识到扶持地方文化的重要性,必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保护地方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作用。政府与市场相互协调合作,才能使得文化产业迅速健康持续发展。所以,笔者认为画派的扶植是有一定意义的,画派也是可以创造条件去促成的,这是扩大影响,促进文旅融合的有效方式。只是地方画派的打造不能是盲目的,它赖以成立的前提是地域性的艺术风格、特色的构建 ,或者是有足够多的地方性特色文化资源可以挖掘,并可以形成构建本土地域艺术特色和风格的文化成果。
【1】谢赫:《古品品录》,卢铺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 年,第 1 页。
那么中国画的地域性表达如何把握文旅融合的大背景,扩大影响?漓江画派在此方面的探索与创新,可以带给我们很好的启发。作为广西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议程,漓江画派已经是当代中国最活跃的绘画流派之一。他们以表现时代风貌为宗旨,以广西秀美山水、民族风情为主要表现对象,以广西当代画家为主要力量,具有共同的理想追求和鲜明艺术风格,不仅拓展了笔墨在新时代的表现,更弘扬了改革开放以来伟大的建设、壮族文化以及秀美河山。
三、深入生活:源头活水
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来源于生活的艺术作品才能够打动人心,没有对生活的深入理解与感受,就难以创作出让人产生共鸣的艺术作品。地大物博,不同的流域与文明有着一定程度上的隔绝,同一区域的不同阶层的人对于生活的理解的深入程度也不尽相同。画家作为文人阶层与普通民众、底层生活往往有一定的隔绝性。所以,要创作代表人民的、独具地方特色的艺术, 必须要建立在深入了解生活之上。深入生活首先是创作主体改变旁观者、陌生者的身份。中国画的地域性表达,就是要能够定期或者长期生活在那里,并且打破与描绘对象内在的隔膜状态,内化为自己的主观情感,然后以笔墨寄情。诚如地域美术的创新性表达,是以当地的地域文化为依托, 力图在呈现方式上体现出差异性与特殊性。而这种差异性的表现,只有本区域生活且有感悟的艺术家创作才更具情感张力。
黄土高原地处华夏腹地,孕育了黄河流域文明,沟沟壑壑的地貌、窑洞造型、山川、陕北剪纸等风土人情,浓郁的地域特色不断吸引着画家对于黄土高原内在审美的重新审视和解读。只是中国画在传统上往往以山石为表现对象,多以中原或者南方山水为主,尤其传统山水画文雅、华滋、氤氲的特色多以表现江南地区的景致,这与高原淳厚、粗犷、古朴的形象相去甚远。高原题材的中国画作品在传统的中国画发展脉络中很少提及,因此,传统的笔墨语言与意境,与高原风貌的表现方式并不能完全适用。伴随着 20世纪中国美术关于“传统与西化”的讨论,中国画的笔墨在新时代的时代性拓展逐渐成为不得不面对的重大课题。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赵望云、石鲁为首的长安画派以黄土高原为基地,创作了大批歌颂革命的作品,拓展了时代笔墨和表现图示。新世纪以来,以刘文西为领军的黄土画派重新走进学术视野。长安画派画家多出生且成长在黄土高原地域,情感真挚而浓郁。以地域的特色为描绘对象,不仅拓展了笔墨,而且弘扬了黄土文化。新金陵画派,他们以写生的方式开启,在新中国工业建设的大背景下丰富、锤炼笔墨语言,成为践行笔墨追随时代的代表。
地域中国画的创新性表达必须建立在深入生活的基础之上,但是,并非局限于对本地域文化与生活的深入了解。在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中,经济的一体化极大促进了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 科技的飞速发展,交通的四通八达,不同的地域文化在交流与碰撞中也激发着新的表现方式出现。文化需要交流、扩散,扩大影响,需要在交流与碰撞中探索属于自己地域文化最优的呈现方式, 也需要在交流与碰撞中相互借鉴。但是,要建立在防止内化的基础上。这只是借鉴、交流,而非交融、融合,是在外围的形式上的改造,并不是内在文化上的统一。因为地域的中国画是本土文化精神的外在呈现,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可以寻找到一种文化归属感,这种情感的内在是地域的风土人情,“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是中国画地域性表达的源头活水。毕竟,呈现文化的独特性和文化个性,是地域文化的核心诉求。而对于地域性的中国画的拓展与创新而言,最重要的是地域的有差异的文化元素。
结语
美术的地域化呈现是中国美术史历来固有的表现形态。古代美术史的记载中,南北宗论在时间的维度上梳理了许多有杰出艺术成就的大师,并成为中国美术南北方地域特色的划分;而吴门画派、华亭派、松江派、新安画派、扬州八怪等等,共同构建了明清美术的基本形态,然而更多地画家则被美术史遗忘也是不争的事实。中国画的地域性强调的是“部分”与差异性,与此相对的是“整体”与共性。这既不是在“中心”与“边缘”的维度上来界定,与“行政”概念上的区域划分也不等同。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文明历经几千年依然焕发勃勃生机,离不开文化的包容性与多元化互动。反思从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进行文化传入时,政府的盲目自大到清末国门被迫打开时的自我否定与对外的盲目崇拜,再到中国再次崛起的当下的文化自信,我们逐渐抛弃了“先进即是西方,落后即是东方”的思维模式,独具东方特色的社会主义美术事业也必定在新的时期再度焕发生机。“中国文化发展的前途,既不可能是固有封建文化的继续,也不可能是西方资产阶级文化的移植,只能是社会主义文化的创造” 【1】。树立文化自信,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美术与话语权的重要前提,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美术往往在地域性的中国画繁荣发展的基础上得以彰显。
【1】张岱年、程宜山,中华文化精神[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年,第 357 页。
参考文献:
[1]常宁生. 当代性与地域性:全球化时代的世界美术[J].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7).
[2]刘佳帅 .空间视域下的地域美术研究——以建国以来的山东美术为例[D].山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7.
[3]汤海涛 . 地域美术的现实境遇与当代意义——写在全球化背景和多元文化竞争的格局下[J]. 艺术探索,2009(8).
[4]胡莺 . 地域美术与文化自觉——湖北优秀美术作品展的学术指向[J]. 美术,2018(10).
[5]梁玖 . 中国应加强对地域美术价值的认识与研究[J]. 艺术探索,2009.
(本文作者为扬州市国画院理论研究室主任,三级美术师。)
注:此文无中国国家画院、河南省美术家协会、大河艺术网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有书面授权者,转载此文需注明来源,不允许更改任何文字和标点符号。
编辑:方小远
大河头条
本网原创
大河艺术网——河南文艺事业发展参与者、记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