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艺家动态

第七届全国画院美展论文 | 曹筝琪娜:地方公立画院的主题创作与地域表达

2022-03-20 22:15:31 来源:大河艺术网
字号:

  地方公立画院的主题创作与地域表达

  曹筝琪娜

  内容提要:文章从地域性题材主题创作与艺术活动开展的角度,着意探讨具有中国特色的公立画院和美术馆合署办公的艺术机构,如何结合运用画院创作优势与现代美术馆策展机制,通过主题性创作的组织与策划,参与到地方美术史的构建与地域文化的对外表达中,提出了“用美术馆策展理念系统化推动主题创作工作”的观点。文章主要从对现状的分析和对这一观点的释义,以及具体工作的方式方法等角度,结合实际工作经验进行分析和讨论。


  关键词:画院;策展;主题创作;地域题材


  “全球化与在地化”是目前艺术界非常关注的问题。中国幅员辽阔,艺术发展也不平衡,因此这个“在地化”的边界,不仅是中国的,还指在某一地域的、地区的。长期以来主流评价体系对各地美术史与在地发展的挖掘深度有限,基于地域文化本身的美术活动常常被排除在宏观的美术史观照之外。在区域经济崛起和在地公共文化服务繁荣的新时期,地域文化形象迫切需要被梳理与被表达,区域艺术活动也迫切需要被激活与被扩展。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重新建立起美术家、美术作品与地域文化之间的连接,也成为在地美术工作者的责任与使命。利用画院与美术馆的双重身份,对地域性题材进行系统化规划与宏观化推动,通过美术馆策展理念和落地活动,反向推动新时代画院的主题创作工作,正在成为公立“画院 + 美术馆”机构开展相关工作的一种有效手段。

  一、中国特色的“画院 + 美术馆”机构

  “画院”体制在中国历史悠久,新中国建立后,又组建起一批具有“国家性”特征和“新中国” 特点的公立画院。这些公立画院的发展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息息相关,在相当长的时期内, 作为中国重要的美术机构之一,画院在继承传统、繁荣创作、培养人才、收藏研究等方面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特别是分散在全国的地方公立画院极大地活跃了各地书画创作面貌,培养了地方艺术队伍,也对中国美术的全面繁荣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而美术馆作为承担公众艺术服务的专业单位,是提高公众文化艺术修养,协助艺术教育,为艺术家创作活动提供交流、借鉴机会和资料信息的有效手段。近年来,在美术馆事业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一方面为顺应画院自身对展览的需求,一方面为满足在城市建设的布局中增添更多文化艺术场所的迫切需要,很多地方都选择在画院的基础上增设展览功能,或建立美术馆的路径,因此近十几年来大量具有中国特色的“画院 + 美术馆”类型的艺术机构活跃起来。这些在画院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美术馆大多有着浓烈的画院基因,大体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与画院合署办公的美术馆,二是画院下辖的美术馆,三是有民间性质的画院挂靠在公立美术馆(或三馆合一的文化机构)下,其中前两种是最常见也最具学术活跃度的类型。

  这些分散在全国各地的“画院 + 美术馆”,通过结构性的调整,在美术创作、人才培养、展览机制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转变,优势是非常明显的。一是画院深厚的学术传统和艺术家资源,可以为美术馆快速建立基本的学术形象,提供最快的发展平台。二是大部分画院隶属于各级文化与旅游系统或宣传部、文联系统,在人员编制、场地、政策和资金支持方面有一定优势。三是画院自身有着展览需求,并且也有许多画院长期举办展览,有一定的展览组织和公众活动经验,是非常有利于发展为美术馆的。四是美术馆的平台可以为画院提供非常优质的研究团队和展示窗口, 推动本院画家的成长与发展。这种模式既能为美术馆提供基础,又能推动画院的未来发展,在中国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尽管还有许多现实问题有待解决,但不可否认,早期的画院体制为今天的美术馆建设大大缩短了时间。随着新时代中国美术机构的机制发生诸多变化,“画院 + 美术馆” 类型的机构有效地与艺术院校、美协、民营美术馆等多种艺术机构之间形成了彼此竞争又互动、互补的关系,这种关系对地区良性美术生态的形成产生了积极作用。

  今天,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全球化与在地化的协调发展、地域文化的表达诉求、主题创作与个人艺术语言的协调追求、画家创作的方向把控,这些在艺术界突出的问题,通过什么手段去有效解决,让公立艺术机构真正地起到社会文化的引领作用,也成为“画院 + 美术馆”机构的时代责任。

  二、把握时代语境,输出地域表达

  在中国,因为地理风貌和文脉传统的不同,不同地区的艺术创作本就有着不同的面貌,古代的诸多画派里不少都有着显著的地方特色。随着新的革新思想的传播,海上画派、岭南画派、京津画派、金陵画派、长安画派等更是以共同思考、共同研究、共同发展为目标,聚拢成地方性的艺术家群,发展为有显著地域风格和地方性师承关系的绘画流派。随着新中国建立后,北京、上海、江苏、广东四大画院相继成立,地方艺术风格后续的发展和地方艺术群体的延续,很多都被这些地方画院所承袭。而改革开放后,全国各地一大批画院的成立,也继续推动着地域美术的风格化表达与画派(或称艺术群体)的聚拢效应。以这些地域性创作风格为基础,抓住地域特色,输出地域表达,参与新的地方艺术史构建,成为地方艺术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之一。

  地域文化表达,除了形成地域性的艺术风格语言之外,还有非常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对地方历史文化的梳理,既所谓的“地域性题材”。“主题性美术创作”,或称重大题材美术创作,是中国美术创作领域的一大特色,通过有效利用美术作品的记录性与可视性,对历史事件或文化精神进行形象的、符号的转化塑造。近年来,一类以地域文化表达为目的的“地域性题材”逐渐成为“主题性美术创作”中一个重要的分类。这类创作一般以本地区的历史文脉、地理气候、人文环境等形成的特定文化特性为核心,将地域文化圈内的物象、人文、历史和现实展现在作品中, 如天津画院的“话说天津——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山东画院的“大哉孔子——中国画创作工程”、甘肃画院的“朝圣·敦煌美术创作工程”等,均为此类。另外,有的主题创作工程的构思核心还会从文化线路视域去发掘沿线地域的文化价值,如中国国家画院的“丝绸之路美术创作工程”、成都画院的“南方丝绸之路主题美术创作工程”、陕西、四川、重庆三省市六画院发起的“画蜀道、助非遗——主题美术创作”等,这些文化线路作为中华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不仅本身具有很高的价值,还能串联起沿线地域的相关内容。

  同时,从时代发展的角度来看,地域文化表达被主题创作所重视,正是伴随着改革开放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而发生的。这场前所未有的、日新月异的发展,让整个中国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不同地区在历史的发展中留下的轨迹大部分是与整个中国、整个时代同步的,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是独具地方特点,镌刻着地方记忆的。这些地方性的群体记忆有着强烈的被记录的诉求,这种记录诉求不仅是档案意义的记录,更是精神文化意义的记录,是人民群众对用艺术作品去表达和歌颂重要变革、重要时代的心理需求。这些独特的记忆,需要艺术家去表达,艺术家的表达也将成为不同地域、不同时段展现给未来的重要精神依据。特别是新世纪以来,为适应展现文化自信、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期待、推动本地文化艺术发展,促进本地艺术风格、画派的建设,各地都开始尝试以地域性主题为依托组织主题性创作工程。这些主题创作更着力于表现地域景观的新时代、新气象,如成都画院的“新天府盛景图主题美术创作工程”、上海多家机构发起的“时代风采:上海现实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等。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主题性美术创作几乎是所有画院、美协等公立机构组织创作的重要内容和手段。而面对新的时代需求和时代语境,地域题材的主题美术作品不仅是在地域文化语境中的主动创作,创作事件和作品本身也或多或少地将参与到地方文化艺术史的构建中。因此把握时代语境,通过美术作品来输出地域文化表达,除了是艺术家的文化自觉,更需要机构的组织工作支持。

  三、用美术馆系统化策展理念推动主题创作工程

  主题性美术创作工程的诞生,是以统一的策划和组织为基础的,可以说主题性美术创作工程有两个核心,一是其内容的主题性与艺术性,二是其有效的组织性和系统性。因此,无论是开始创作之前所面对的,诸如主题如何提炼、不同题目的重心如何分配、主题需求和创作手法如何协调等问题,还是创作完成之后,作品如何传播、如何介入社会生活、如何进入地方艺术史,这些都需要艺术家之外的其他艺术工作者的参与。随着具有中国特色的“画院 + 美术馆”类型机构的发展,在美术馆策展理念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主题创作工程从单一的创作走向了更综合的策划和更广泛的推广与传播。

  分散在各地的“画院+ 美术馆”,有自己的艺术家队伍和策展团队,也有自己的展览和研究平台, 是地域文化最直接的观察者、研究者和介入者,也是离地域题材最近的策展人和创作者。因此以这些机构为发起者,通过对本地区历史与文化的梳理、对本地区时代语境的探讨与研究,更易于提出贴切而全面的策划方案。针对地域题材主题创作的策划,不仅是对创作方向与题材的简单提炼, 更应该是对本地区表达与记录需求的切实了解,对本地区艺术风格、艺术传统和文化历史、社会现实的深入考察,还要考虑到未来在社会推广、学术研究和历史建构等各个层级、各个领域的价值意义。

  以美术馆策展理念为基础,策划的思考角度会更多元和全面,策划的内容应贯穿创作前、中、后不同的工作时期,也应考虑到公众、艺术家、研究者等多元人群的需求,还应关注到当下与未来、过去与现在、在地与国家、在地与全球等诸多方面的连接点。系统性的策划应该是具有前瞻性的, 从开始就应该提出明确的创作目的,应该认识到以地域历史、文化、生活等为题材的美术作品, 是传播本地域文化、反映本地区经济发展、塑造地方形象的有效途径,对外可形成广泛的吸引力, 对内能形成一定的凝聚力,甚至影响地方形象的群体性认知。

  具体到创作前的准备阶段,首先是文化主题的确定和创作细化题材的提出,从这一步开始就需要建立在对地方文化历史的深入研究和对地方时代语境的准确把握上,因此也可以通过美术馆邀请地域文化方向的社科研究者介入,以保证策划团队能把握题材方向的精准性。接下来是划定创作团队的范围,还需要对本地艺术传统有深刻地研究与认识,以及对本地区现有艺术家群体的全面了解和组织动员能力。在地域题材的主题创作中,并非要一味追求名家阵容,而更应该从本地艺术风貌特征及其艺术家创作方向与主题的贴合程度去综合考虑,作为公立艺术机构,还应考虑到创作工程将对本地艺术群体有塑造与引领作用,并应注意到扶持青年艺术家、建设人才梯队等诸多方面。在创作的实施阶段,还应建立具有公信力的学术委员会,对创作过程进行指导与把控, 确保创作的整体学术标准,对整体艺术风格与个人艺术语言的协调提供建议,并保证每件作品符合策划之初所设立的主题方向。同时针对地域题材的解读,还可以在创作过程中为创作者提供人文社科方面专家学者的讲座、文献材料,并通过一些博物馆参观和采风活动来促成艺术家对题材的深入认识。

  从美术馆的理念去展开策划,还应认识到,只有通过持续不断的活动进行社会传播与转换, 才能真正完成有效的社会价值书写。因此在创作完成后的社会转化阶段,在创作出具体艺术作品的基础上,美术馆平台将成为最直接的社会化转换渠道,展览、出版、公众教育、宣传、研究、收藏、文创等一切美术馆的有效手段,都应是策划者们考虑的问题。其中,作品的展览是最快也是最直接完成与社会连接的方式,因此在这一过程中应该尤其注重公众释展的价值。除了直接对作品进行呈现,更应该通过有效的展览沟通手段,以创作工程的主题方向为核心展现要素,对每件作品背后的文化价值进行相应的解读。除此之外,基于展览的出版、公众教育和宣传也会是重要的沟通手段,同时也应注意到,新的时代语境中那些开拓性的传播领域,如多样化的公共活动、文创开发,特别是新媒体平台的传播与转译等,可以帮助展览更广泛地完成创作成果与社会的有效连接。

  在现代美术馆策展理念下,创作成果的转化不仅需要面向普通公众,还需有更深入地研究和更广泛的学术介入。针对学界、艺界,可以通过发起对创作工程和作品本身的讨论,引发共同关注, 推动对地域文化题材的群体认识,对地方艺术风格的共同探索,对地方艺术群体的共同关注,从多层面引发学界、艺界的文化自觉探讨。在立足当下的基础上,还应该重视面向未来的收藏与研究。以美术馆收藏的角度,除了作品本身外,还应对整个过程的策划资料、创作资料、文献资料和研究讨论进行系统性保存,从提供未来研究的资料准备。同时针对创作和展览活动所催生的学术性内容,如地方艺术风格的传承与发展、地方艺术群体的聚合、地域文化的艺术转换价值、时代语境与艺术创作的关系等,展开持续的研究与讨论。在学术准备许可的情况下,还可结合这些研究成果推动新的创作活动,最大化地提升单次创作工程的长期价值。

  用美术馆策展理念系统化推动主题创作工程,体现在策划内容的体系性,也体现在实施手段的丰富性,充分调动美术馆的策划能力和资源转化平台,必将反向推动新时期画院的主题创作工作。目前许多地方正在推行的画院与美术馆结合的机构模式,为主题创作工作的路径提供了这一新的思路,有美术馆系统策展理念支撑的主题创作工程,将帮助艺术家通过策展人或策展团队的学术研究,更准确地把握艺术创作方向,也是未来艺术作品通过美术馆获得更广泛认知、更深刻价值的保障。从这个意义上而言,美术馆作为地方公立画院的功能补充,不仅是主题创作的成果转换途径,更是重新建立起美术家、美术作品与地域文化之间的连接,宏观而系统地梳理与表达地域文化形象,激活与扩展区域艺术活动的重要机构。

  (本文作者为成都画院、成都市美术馆专职艺术评论员、策展人。)

  注:此文无中国国家画院、河南省美术家协会、大河艺术网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有书面授权者,转载此文需注明来源,不允许更改任何文字和标点符号。



  注:此文无中国国家画院、河南省美术家协会、大河艺术网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有书面授权者,转载此文需注明来源,不允许更改任何文字和标点符号。



编辑:方小远

专题推荐

Copyright © 2001-2023 大河艺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1020415号

版权为 大河艺术网 所有 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

联系我们

电话:13526598700

邮箱:daheyishuwa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