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艺家动态

第七届全国画院美展论文 | 李虹霖:弘扬真善美 加强和改进文艺批评——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讲话及其对理解优秀作品和文艺批评的重要指导

2022-03-18 19:32:31 来源:大河艺术网
字号:

  弘扬真善美 加强和改进文艺批评——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讲话及其对理解优秀作品和文艺批评的重要指导

  李虹霖

  内容提要: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回答了当下文艺繁荣发展的一系列带有根本性、方向性的重大问题,对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做好文艺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讲话中对如何理解优秀作品及文艺批评有重要指导。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工作者是灵魂工程师。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自觉地坚持与时代同步伐,努力创造出更好更多的优秀美术作品,让作品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文艺批评必须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 以社会历史眼光和为人民服务的立场,力求准确、透彻、及时,发掘并弘扬蕴藏在文艺作品中的真善美。还要有胆有识,勇于褒贬,坚决抵制低俗庸俗媚俗的作品。


  关键词:优秀文艺作品;文艺批评;以人民为中心;真善美;勇于褒贬;抵制丑恶俗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回答了当下文艺繁荣发展的一系列带有根本性、方向性的重大问题,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做好文艺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全面认识并深刻理解习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对于我们进行当代社会主义文艺创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如何理解优秀作品

  谈文艺界离研文艺作品。什么是好的作品?优秀的作品?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明确指出, “好的文艺作品就应该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 能够扫除颓废萎靡之风。”“优秀作品并不拘于一格、不形于一态、不定于一尊,既要有阳春白 雪,也要有下里巴人;既要顶天立地,也要铺天盖地。只要有正能量、有感染力,能够温润心灵、 启迪心智,传得开、留得下,为人民群众所喜爱,这就是优秀作品。”

  文艺作品所充盈和辐散出来的向上、向前、向优、向好的力量,其最大的聚焦点就是真善美, 对真善美的追求是文艺创作的起点,也是最终的归宿和目的,是文艺的永恒价值所在。优秀的文艺作品应该真善美的高度融合、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优秀的文艺作品,不管采取的是哪种形式,书写的是什么内容,发表于哪个时代,其内在都是对真善美的具体呈现与深刻探寻。文艺当以真动人、以善感人、以美育人,这是文艺永恒的魅力之所在。优秀的文艺作品还应能启迪理想、升华道德、震撼心灵,其往往在潜移默化中传播正能量,用真善美和希望去除低、俗、恶,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那样:“我们要通过文艺作品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真善美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健康向上,永远充满希望。”

  如何表现“真善美”?首先要树立为人民而创作的观念;同时,要深入生活发掘;只有方向正确、感情真挚、生活深刻、艺术精到的文艺作品,才具有传递向上向善价值观的条件与能力。

  古往今来,举凡真正能够增智益德、流传后世的文艺作品,无一不是表现了“真善美”。唐代的《五牛图》、宋代的《清明上河图》《千里江山图》《耕织图》,近现代的齐白石、徐悲鸿、傅抱石、钱松嵒、宋文治、李可染、石鲁、周思聪、方增先等艺术家们创作的绘画作品,如《江山如此多娇》《常熟田》《红岩》《万山红遍》《人民和总理》《粒粒皆辛苦》,以及诸如《红楼梦》《白毛女》《焦裕禄》等文艺作品,不胜枚举。这些作品无不是追求真善美的,而且无不是取之于生活, 源自于人民的。

  新时期以来,文艺创作的主流是好的,文艺作品数量不断增加,文艺表现方式日趋丰富多彩, 为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作出了积极贡献;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有的文艺工作者创造美、表现美、弘扬美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由于不够“接地气”,没有真正深入群众, 深入实际生活,走马观花,闭门造车,导致文艺作品的感染力、传播力和生命力不强,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有的文艺工作者热衷于“赶场”“走穴”,抄袭模仿,机械化生产,粗制滥造。同时,近年来,无论书报、演艺、影视、网络媒体,还出现了以丑为美和低俗化、娱乐化现象,让人看了很不舒服,有的甚至还充斥着暴力打杀,比如像《喜羊羊》等动画,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文艺创作的健康发展,对我们下一代的身心成长造成了不良影响。

  针对这一现象,习近平总书记一方面强调文化创作要坚持正确方向,“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同时,十分明确地指出“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坚持为人民服务”,“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要始终把人民的冷暖、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中, 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在自己的笔端,讴歌奋斗人生,刻画最美人物,坚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

  文艺创作有自身的规律,而美是丰富多样的,秀雅清丽是美,粗犷质朴也是美的;城市是美的, 乡村也是美的。文艺工作者要想有“美的创造”,首先要到到广大人民中间去发现美,要了解“人民对包括文艺作品在内的文化产品的质量、品位、风格等”的要求,要“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用“最美的旋律”“刻画最美人物,坚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只有方向正确、感情真挚、生活深刻、艺术精到、弘扬真善美的文艺作品,才能取信于民, 赢得人民的赞扬,成为永不褪色的审美对象。

  二、文艺批评的方向和标准

  文艺批评与文艺创作是整个艺术生态中不可或缺的两个组成部分,二者密不可分,互为补充, 相互促进。艺术批评包括了对艺术作品的评论,也包括了运用艺术的理论来对艺术创作整体趋向的引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批评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是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他强调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文艺评论工作,营造开展文艺批评的良好氛围。我们必须准确把握文艺评论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要求,把文艺评论摆上十分突出的位置,做好评论工作。

  推动文化发展繁荣,必须加强文艺理论建设,开展积极健康的文艺批评,褒优贬劣,激浊扬清。当代的文艺批评较之以往丰富,总体来说进步发展的,但是以表扬、吹捧为多,有时候说的过高了,甚至有庸俗捧场之嫌。有一些批评如流水线一般,缺乏真诚认真的分析,基本上没有针对性, 用在诸多场合、诸多艺术家身上也没有什么不妥。也有一些文艺评论习惯套用西方理论来剪裁中国人的文艺创作和审美。还有个别文艺评论受利益驱动,参与低级炒作。

  文艺批评褒贬甄别功能的弱化,缺乏战斗力、说服力,不利于文艺健康发展。文艺批评要实事求是,要甄别,提出建议、引导,不能都是表扬甚至庸俗吹捧、阿谀奉承;不能用简单的商业标准取代艺术标准,更不能被市场牵着鼻子走,把文艺作品完全等同于普通商品,信奉“红包厚度等于评论高度”。当代文艺批评要真正起到褒优贬劣,激浊扬清,促进当代文艺健康繁荣发展的作用。

  对于如何切实加强文艺评论工作,习总书记指出,要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倡导说真话、讲道理、营造开展批评的良好氛围。

  新时代的文艺批评应该树立正确的历史观,站在人类发展史的高度上,观察文艺作品在新时代的变化和发展,准确判断文艺作品的意义和价值,激浊扬清,积极引导当代文艺创作植根于现实生活,与当代生活“同呼吸”,积极引导当代文艺家创作出对时代、民族、国家有正向作用的文艺作品。

  文艺创作是为人民而作,文艺批评也要看文艺创作是否反映人民,歌颂人民,给人民以力量。文艺批评如果欠缺人民的维度,脱离人民生活,就会导致眼界狭隘、不接地气、以至疏离本质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批评导向是文艺批评的根本立场与标准。同时,在表达上,文艺批评也应走近大众,避免“套话”“空话”“高谈阔论”式的、堆砌概念的评论,应在科学、准确的前提下,深入浅出地讲道理。新时代的文艺批评可以并且应该适当寻求表达形式、传播方式上的变革和创新。再者,文艺批评要从审美的视角来探入,鲜明阐发时代精神的美学追求,以时代美学精神衡量文艺创作中所展现的审美韵味,引导广大民众在正确美学观的指引下欣赏文艺作品,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历史观。文艺批评应也当反对和抵制文艺的庸俗化、低俗化、媚俗化, 坚持应有的审美理想和道德态度,去伪存真,廓清迷雾,担当起“剪除恶草”的责任,振聋发聩, 激浊扬清。

  文艺批评不应套用西方理论来剪裁中国人的审美,也不应依靠西方标准来评价中国文艺创作的实践。西方文艺理论根植于西方的文艺实践,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中西方历史文化语境存在着明显差异,中国的文艺作品是在中华民族的审美体系中创作出来的。生硬照搬套用西方理论,“削足适履”,“以洋为尊”“以洋为美”“唯洋是从”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对民族文艺作品的评价和阐释应以民族的审美习惯和审美规律为标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很多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文艺批评应该注重文化血脉的传承, 积极引导文艺工作者,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定文化自信,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中华文化艺术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小结

  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工作者是灵魂工程师。文艺工作者要牢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神圣职责,自觉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自觉地坚持与时代同步伐, 聚焦新时代伟大创造,矢志创新、精益求精,不断提升文艺作品的思想艺术水准,努力创造出更好更多的优秀美术作品,让作品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进一步增强推动社会主义大发展大繁荣。

  文艺批评肩负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重要任务,必须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以社会历史眼光和为人民服务的立场,力求准确、透彻、及时,发掘并弘扬蕴藏在文艺作品中的真善美。还要有胆有识,勇于褒贬,坚决抵制低俗庸俗媚俗,不能搞“圈子评论”“人情评论”,更不能搞“红包评论”。更须引导文艺创作,用光明驱散黑暗,用真美善战胜假恶丑, 以向善向真向美的声音启迪人民大众,增强人们的价值判断和道德责任感。

  (本文作者为中国国家画院理论研究所所长。)

  注:此文无中国国家画院、河南省美术家协会、大河艺术网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有书面授权者,转载此文需注明来源,不允许更改任何文字和标点符号。



编辑:方小远

专题推荐

Copyright © 2001-2023 大河艺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1020415号

版权为 大河艺术网 所有 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

联系我们

电话:13526598700

邮箱:daheyishuwa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