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艺家动态

第七届全国画院美展论文 | 左奇卉 : 从内容到形式的突破——基于湖北省(1949-1966)主题性美术的思考

2022-03-16 17:38:14 来源:大河艺术网
字号:

  从内容到形式的突破——基于湖北省(1949-1966)主题性美术的思考

  左奇卉

  内容提要:20世纪 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经济迅速崛起,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坚定文化自信、用文化讲好中国故事、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是我国文化管理部门重点关注的工作。近十几年来,国家在推动主题性美术创作方面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主题性美术创作热点效应。文章试图通过对湖北省 1949年至 1966年的主题性美术创作这段历史的梳理,简要分析研究其如何从内容到形式的突破,希望对新时代背景下主题性美术创作的如何继承与发展传统提供借鉴参考。


  关键词:主题性美术创作;湖北;内容;形式;继承;创新
 

  在美术创作的历史长河中,主题性创作始终占有重要的地位。主题性创作一词并没有一个具体的、明确的概念,只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说法。广义而言,只要有主题的创作皆可称为主题性绘画, 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宗教、军事等各个方面主题。狭义而言,一般认为主题性美术创作特指中国 20世纪现代美术创作,以突出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主要功能的、以现实主义创作手法为主的美术创作。本文所讨论的即是后一种狭义的“主题性绘画”。

  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不断发生巨变,战争与革命为主题性美术创作提供了大量素材,并注入了时代性内涵。新中国成立后,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主旨,使反映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成为艺术创作最重要的主题。用美术的形式宣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使美术的社会作用显得十分突出。本文对湖北省 1949—1966年间的主题性美术创作进行简单梳理,通过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来探讨湖北省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主题性美术创作从内容到形式的突破的研究,希望对新时代背景下主题性美术创作的如何继承与发展传统提出自己的一些思考和建议。

  一、主题性美术创作中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及有关问题

  主题性美术创作离不开主题。艺术作品的构成因素是由外在的物质形式方面和内在的精神内容方面,即形式与内容组成的。主题是内容的重要构成因素之一。【1】形式则由内在的结构和外显的艺术语言构成。形式与内容的关系是个历久弥新的话题,而美术创作中主题与社会功能的关系自古以来也是极被重视的。

  (一)中国传统美学中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儒家美学是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流派。儒家历来把“诗”“乐”“艺”看作安邦定国、实现“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重要手段。作为儒家代表人物的孔子提出了“美”与“善”、“文”与“质”统一的观点。孔子对《武》乐的评价是“尽美矣,未尽善也”,对《韶》乐的评价是“尽美矣,又尽善也。”联系《武》乐与《韶》乐的内容,可以看出孔子在评价艺术之美时, 主张美的形式与善的内容应该相统一。他提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这种“文质”理论后来运用到文论及艺术创作中,“文”指表现,“质”指内容,强调“文”与“质” 兼备,实质还是形式与内容要紧密相连。同时孔子提出“中庸”美学批评尺度,以“过犹不及” 为准则。艺术创作中,只有“美”与“善”、“文”与“质”统一,达到以“和”为美的目地, 使社会各种互相矛盾的事物和谐统一起来。【2

  (二)古代画论中关于美术作品的主题与社会功能的关系

  中国文明初始时绘画主题与社会功能就被重视。《左传》中提出:“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意指青铜器图纹能“使民知神奸”的社会作用, 是中国绘画理论中最早的绘画主题功能说。《孔子家语》记载:“孙子观乎明堂,睹四门墉有尧舜之容,桀纣之象,而各有善恶之状,兴废之诫焉。”直接指出壁画中刻画古代帝王形象的劝诫警示作用。南齐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图绘者莫不明劝戒,著升沉。”提出美术作品的劝戒教化作用。唐代张彦远明示绘画有“成教化、助人伦”社会性功能,指出“见善足以戒恶, 见恶足以思贤”。【3】美术作品的主题与人的教化、社会道德紧密联系在一起,自古产生了大量的经典美术作品。

  (三)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关于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内容与形式是辩证法的一对基本范畴。【4】不存在无内容的形式,也没有无形式的内容。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从内容,并随内容的变化而变化。形式对内容又有反作用, 形式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内容较易发生变化,形式则相对稳定,当形式落后于内容时,就会造成新内容与旧形式之间的矛盾。尽管形式相对稳定,但也能积极反作用于内容。任何内容都要通过形式来显现,而任何形式包含着内容。因此,形式与内容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

  新中国成立时,中国人文盲占 80%,阅读仅限于文化精英阶层,此时的图像社会功能凸显, 美术的社会功能仅次于文学。毛泽东同志在谈到艺术创作的形式与内容时指出:“我们的要求则是政治与艺术的统一,内容与形式的统一,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缺乏艺术性的艺术品,无论政治上怎样进步,也是没有力量的。”【5】他运用马克思主义美学在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及中国传统美学“文”和“质”和谐统一的观点,对艺术创作提出要求。“因此, 我们既反对政治观点错误的艺术品,也反对只有正确的政治观点而没有艺术力量的所谓‘标语口号式’的倾向。”对主题性美术创作的指导是具体而明确的。

  二、1949年——1966年湖北省主题性美术创作状况梳理研究:从内容到形式的突破

  湖北省虽是内陆省份,却地处九省通衢的地理位置。在近现代历史中,湖北在工业、农业、经济、商业、教育、科技、文化和交通诸方面,都占有重要地位。在美术方面,有中国近、现代高等美术教育的发源地之一——武昌艺专即湖北美术学院的前身,有新中国最早成立的 5个国办画院之一的湖北省美术院,还有发端于一冶的工业版画创作群体等,这些机构及成员都成为新中国成立后湖北省主题性美术创作的生力军。新中国,新时代,新主题。新中国的成立,社会巨变,也使艺术创作与社会需求产生了重要的联系。在毛泽东延安讲话精神和“双百”方针的创作主旨指导下, 湖北省的美术创作进入一个蓬勃发展时期,产生了一大批从内容向形式突破、十分有影响力的优秀作品,使得当时湖北省的主题性美术创作实力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一)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湖北的主题性美术创作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土改运动、颁布新《婚姻法》、扫盲运动以及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等运动轰轰烈烈开展,还有抗美援朝、中苏联盟等重大事件发生。相应的,在美术创作上绘画主题也与新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紧密相连,湖北省的主题性美术创作上产生了许多著名艺术家及优秀作品,汤文选是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家。20世纪 50年代是中国画改造的重要时期,此时的汤文选刚刚从武昌艺专毕业,尽管学习花鸟画,但由于处于新时代有了新的服务对象,他于1954年创作了中国画作品《婆媳上冬学》:新中国成立使劳动人民翻身做主人, 在扫盲运动的时代大背景下,作品中婆媳二人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傍晚相互搀扶赶去学文化,老太太还是在旧社会裹了脚的,套着木屐鞋,下雪天路滑难行,儿媳搀扶着她,说明社会巨变,新时代也产生了新的婆媳关系。这幅作品以图像的方式深刻记录了社会主义初期扫盲运动的文化建设高潮,一经问世便引起巨大反响,殊荣不断,不仅获第二届全国美展一等奖,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成为新中国第一套美术邮资封第一号封,国内外数十家报刊争相发表,并印制成单幅画全国发行。他于 1956年创作的《说什么我也要入社》表现的是农业合作化这一主题,并没有宏大的叙事场景, 仅画了一个老农蹲在稻田的一角,但画家对人物刻画生动入微,老农精明而向往的神情增强了创作主题的感染力,避免了空洞的说教,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运动中起到了鼓舞人心的作用。此后, 他创作的《喂鸡》(1955)、《送粮路上》(1956)、《白手起家》( 合作, 1964)反应的均是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各种人物形象与社会现实,在新题材、新内容的感召下,汤文选立足于传统笔墨,创造出新的人物形象和表现形式,开启时代之先,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使他成为新中国成立之初最具有影响力的中国画人物画家之一,为中国画的在新时代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

  同类主题创作的代表人物还有陈天然。他是河南人,作为南下的版画家来到湖北工作,在 20世纪 50年代中期进入创作高峰,有《家肥出门》《山地冬播》《抗旱保种》等大批优秀作品,“以朴实、醇厚、劲健、简明,带有浓厚乡情的审美趣味,影响了湖北版画的一个时代”。【6】由于他在版画方面的卓越成就,1960年调任湖北艺术学院版画教研组组长,组建版画专业并招生,为湖北培育了一大批优秀的版画家。同时代活跃于湖北的版画家,还有武石、师群、蓝玉田等。蓝玉田创作的版画代表作《月夜积肥》(1958)表现的是农村合作化,大家夜晚集体劳动热情高涨的场景。辛克靖的宣传画《万丈天涧送飞泉》(1959)、杨奠安的宣传画《山城闹市》(1964),表现是农业合作化后农村生产发生的巨大变化,人民生活质量快速提升。此外还有表现工业化改造的刘依闻于 1958年创作的油画《在“二七”老工人俱乐部里》,表现抗美援朝主题的张祖武雕塑《志愿军》头像、朝鲜志愿军纪念碑等。这些油画、版画、宣传画、雕塑等美术作品,在创作主题与新中国的初期社会改造及时事紧密相关,具有时代现实意义。

  (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湖北的主题性美术创作

  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武汉一举成为国家战略发展的重要城市,武钢、武重、青山热电厂、武汉肉联等落户武汉,武汉长江大桥、江汉桥兴建,湖北各地公路、铁路及城市建设如火如荼开展,不仅使得大批表现社会主义建设的优秀作品不断产生,同时也催生了工业版画这一特殊创作群体,并带动了全国工业版画创作的兴起。1959年 9月 13日,武钢一号钢炉出第一炉铁水, 毛泽东同志来到车间,见证了历史性时刻,从此武钢生产也进入快速发展期。一冶版画家宋恩厚同年创作的《又是一炉优质钢》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画面以小见大,仅是一个工人面对新出的一炉火红钢水欣然微笑的场景,作品后来在全国多家报刊发表,引起巨大反响,几乎家喻户晓, 成为新中国工业发展史上的集体记忆。此外还有与孔庆发合作的《安装我们自己的轧钢机》(1963)、与肖日富合作的《创举》( 1964)等,这些版画恰逢其时地记录了武汉的重工业起步历史。蓝玉田在这一时期创作了大量以工业生产和工人形象为题材的优秀版画作品,如《矿工》(1960)、《旭日》(1964)等,以朴素的黑白木刻语言来表现产业工人形象及工厂厂房设备的壮丽场景。

  武汉长江大桥的建设也是当时轰动全国的一件大事,影响之广泛以至于当时出生的一代人许 多人的名字中有“桥”字,同时也使湖北催生出了许多以“桥”为主的商业品牌。美术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有武石的《最后一根钢梁》(1957),这幅套色版画以一个桥墩的场景来表现大桥即将峻工的壮丽场景:一根系了红色绸带的钢梁被吊车吊装着,即将安装到位。由于场景十分宏大,围绕在钢梁周围正在紧张指挥和吊装的大群工人,只是隐约表现,显示出大桥工程的伟岸。画面只有红黑二色,却渲染出欢欣鼓舞的激情。钱延康为人民大会堂湖北厅创作的油画《长江第一桥》,白统绪水彩作品《司门口引桥一瞥》(1956),表现武汉长江大桥建设及完成后的壮阔场景。

  此外,佚名画家的《万里长江第一桥》《浏览大桥》等作为单幅宣传画大量印刷发行,表现出人民对于大桥落成后,参观大桥时新奇而自豪地场景。此外,还有冯中衡的油画《三峡钻探》(1957)、梁培浩的年画《定生产计划》(1963),汤文选、谢珍珠的中国画《白手起家》(1965年)、乐建文的中国画《赶造》(1965)、陈立言的中国画《秋忙》(1965)等,都是表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经典的主题性美术作品。

  (三)新时代背景下美术创作如何继承与发展传统

  新中国成立伊始,百废待兴。艺术家们内心充满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带着建设新中国的炽热情感和责任意识,积极响应美术创作以人民为中心的主旨,亲历社会巨变,关注时代,深入生活, 投入创作,艺术家们强国梦的创作激情带有强烈的自觉意识。优秀的主题性美术作品从来都是凝结了情感,记录了历史变迁,从内容到形式上达到高度统一的,成为经典。塑造历史记忆,宣传民族文化,是新中国以来美术工作者们的文化使命,更是当下美术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在新时代背景下,主题性美术创作如何继承与发展传统,如何从内容到形式上产生新的发展和突破,从思想内容到艺术语言向现代性转化以适应当下的时代,又成了一个新的循环。

  1.新中国、新主题促使艺术家们拓展新题材

  新中国的美术“具有新的形式和内容,而不再是过去美术的延续,从而改变了艺术的精神, 改革了艺术的形式,使中国美术焕发出生命活力。新美术之新,根本在于激发了美术的创新能力, 从而使新中国的美术从沉重的传统桎梏和盲目崇洋中解脱出来”。【7】新时代主题促使美术创作的形式发生改变,历史使命感使艺术家们积极投入到旧美术的改造中,思考如何就新的主题来进行创作,力求在形式上努力创新,适应新时代的需要。

  花鸟画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被看成旧社会文人的闲情逸致,脱离劳动人民群众而不被重视。20世纪初在湖北画坛最负盛名的中国画画家“三老”——张肇铭、王霞宙、张振铎,尤其在花鸟画上各有特色。他们与当时一大批中国画艺术家在花鸟画领域一度代表着湖北画坛的整体形象, 使湖北的花鸟画在全国很长时间处于领先地位。新中国成立后,他们从传统文人的花鸟画转向新时代的花鸟画创作中。他们感召时代步伐,迎接时代洪流,不再延续传统文人花鸟画的题材与形式, 而是关注乡土题材,将农作物入画,开始了花鸟画的创新。“三老”在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将稻子、棉花、山花园蔬、鸡鸭禽兽等纳入创作主题,张肇铭的《向日葵》、王霞宙的《救兵粮》《铁棕》、张振铎的《油橄榄》等作品,一扫旧文人画的迂腐气,从传统花鸟画创作思维束缚中解放出来, 极大丰富开拓了花鸟画的题材内容,而且都有各自的技法创作和艺术面貌,从内容到形式上注入了时代感和生活气息。新中国成立后,湖北“三老”均投身于美术教育事业,而他们对花鸟画创作的继承与创新,也极大影响到湖北后来中国画的创作。

  2. 从主题的改变到形式的突破

  在主题性美术创造中,内容常常起主导作用,形式要为一定的内容服务。而形式又呈现相对的独立性,可以影响和制约内容的审美价值的实现。因此,在主题性美术创作过程中,当内容发生改变时,形式如何相应突破,是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湖北的艺术家们在这方面大胆创新, 积极探索,取得了突出成就。

  中国传统美术以山水画为主,传统中国人物画自唐宋以来一直没有占据主流位置,其在主题性创作上的优势是在西画引进后才产生的。1954年汤文选创作《婆媳上冬学》时,此前中国人物画主题还大多局限于神佛孩童、才子佳人,极少以表现劳动人民为主。汤文选将时代主题扫盲运动引入传统中国画创作中,表现普通人民的现实生活,且几无先例借鉴。他在创作语言上没有摒弃传统笔墨,以大写意的方式进行创作。老师王霞宙肯定了立意和构图,提出要在笔墨上大胆加强。汤文选按照意见修改后,作品一经问世便引起盛赞。王霞宙曾言:“《婆媳上冬学》,天下一声锣。” 汤文选后因种种原因不再进行人物画创作,而转向花鸟画创作,将麻雀、小猪娃、鸡、虎等纳为题材。尽管麻雀是“四害”之一,猪在农村也被视为憨蠢肮脏,但他的《秋忙时候》中虽没有丰收场景, 成群的麻雀却隐喻了丰收的喜悦之情。《晒场上》的小猪娃在笔墨处理上温润如玉,挤在一起争食的样子憨态可拘。前人不画的题材,在他手中得到充分发挥,极大拓展了中国大写意花鸟画的主题,在创作形式上投入人文情怀,使作品意境得到升华,在当代中国画坛上影响深远。

  钱延康、杨立光、刘依闻、孙葆昌等艺术家们,虽然受教于欧洲古典油画传统,但为了表现新题材,不再以西方油画价值标准来创作,而是自觉以西方的油画材料来反映中国当下的现实主题,力求其油画作品从内容到精神上的中国化、民族化。他们将目光放在湖北的社会主义建设上, 创作了不少表现长江大桥、汉江油田、水坝工地、钢厂车间、城市建设等场景的油画、水彩、铅笔素描作品。在创作的手法上,他们努力使这些外来画种超越东西方界线,使之尽量从主题到形式上形成自身的语言,以迎接新的时代。陈天然、武石、蓝玉田等版画家自觉关注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深入基层,将新题材、新思想、新技法融入版画创作中,开拓版画主题,创作版画新的图式语言,使湖北主题性版画创作产生了新面貌。而湖北的工业版画简直就是因湖北工业建设主题应运而生的,这些版画作品带有强烈的时代特征,直接对工业题材进行创作,关注产业工人, 描绘工业现场,记录湖北工业发展日新月异的面貌,进而推动了全国工业版画的蓬勃发展。工业版画从内容的拓展到形式的突破,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面貌,这在世界工业发展史和文明史上都是十分独特的文化现象。

  1949—1966 年湖北省艺术家创作的这些优秀主题性美术作品,站在时代的高度,与国家历史进程紧密结合,见证了重大的历史节点,真实记录了时代热潮。时至今日,人们仍能从这些作品中感受到那火红岁月的激情。在艺术创新的道路上,湖北的艺术家们敢为人先,勇于探索,追求卓越,成就斐然。文脉传承,启迪后辈,这种优秀的传统仍在延续,这种精神也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美术工作者们。

  3. 继承与发展,突破与创新

  中国经济迅速崛起,综合国力不断增强,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新的时代大力发展文化建设,坚定文化自信,推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由之路。新时代,新语境。新的历史时代背景下,主题性美术创作如何继承与发展、突破与创新?新中国成立之初,湖北省的艺术家们根据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对美术创作中那些值得表现的新主题以传统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性的表达,对美术创作进行创造性转化。同时,按照时代的新进步与进展,对中国画传统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改变、完善, 对西画进行传统中国画的改造,以更适应当时国情与时代的需要,使美术创作中的经典形象深入人心,增加了艺术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更保持着一种不断创新的精神。

  主题性美术创作中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及有关问题,分析、梳理和研究湖北省新中国成立初期在主题性美术创作上的经验与成果,有利于更好地继承传统,对当下新时代背景下美术创作如何继承与发展传统,对主题性美术创作的创新性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艺术的创新并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从艺术创作的形式与内容来看,艺术的创新与发展的进程总是有规律可循的。梳理湖北的这段历史,可以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艺术家身上看到很强的创新意识,也具备很强的创新能力,他们的信念与意志以都成为今人的榜样,也取得了示范意义的成果。艺术史上的传世之作无一不是创新的经典,今天成功的创新,就是明天的传统。新时代产生新题材,虽然艺术创作的内容发生了改变,但在新的时代语境下,增强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是个恒定不变的法宝。在这种变与不变之间,只有掌握和尊重创作规律,深刻理解艺术创作中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才能推陈出新,创作出优秀的作品,从而其成为经典,成为传统。

  (本文作者为湖北省美术院创作交流部办公室主任、二级美术师。)

  【1】王宏建. 艺术概论[M].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 年,第 277-285 页。

  【2】李泽厚、刘纲纪. 中国美学史(先秦两汉编)[M]. 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 141页。

  【3】周积寅 . 中国画论辑要[M]. 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 年。

  【4】陈先达、杨耕 .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年,第 96 页。

  【5】毛泽东. 毛泽东选集第 3 卷[M]. 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 年,第 869-870 页。

  【6】回顾与展望——湖北版画艺术展 前言[J].《美术文献》,2010 年 8 月 15 日。

  【7】李蒲星 . 武器与工具——中国革命美术研究[M]. 长沙: 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 110页。

  注:此文无中国国家画院、河南省美术家协会、大河艺术网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有书面授权者,转载此文需注明来源,不允许更改任何文字和标点符号。



编辑:方小远

专题推荐

Copyright © 2001-2023 大河艺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1020415号

版权为 大河艺术网 所有 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

联系我们

电话:13526598700

邮箱:daheyishuwa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