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全国画院美展论文 | 孙献华 孙亦悦 : 真实与现实——中国现实主义油画的当代性研究
推荐阅读
真实与现实——中国现实主义油画的当代性研究
孙献华 孙亦悦
介逐渐多元化,但是现代主义和虚无主义也为创作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性,消解绘画的本体属性和社会功能。关注现实、追求艺术真实是现实主义油画创作的基本理念。现实主义油画的创作者更应肩负直面生活、关照群众、挖掘人性的基本社会责任,用更为广阔宏观的历史视角来看待现实,在创作母题、表现手法和情感表达上追求新变,挖掘油画艺术深层的人文内涵,实现现实主义油画创作的进一步发展。
内容提要:新世纪以来,大数据图像对现实主义油画创作实践的影响深远而广泛。关注真实,是现实主义创作的基本诉求。但是在图像泛滥的时代,究竟何谓真实也值得商榷。另一方面,在现代主义的冲击下,绘画与传媒的界限逐渐模糊。在这种大文化语境下,现实主义油画如何发挥油画的本体特性,用艺术的方式叙述历史、表现当代生活,在时代精神和自我表达间寻得平衡,都是摆在当下现实主义油画创作面前的问题。文章试图通过概念梳理和个案分析,对以上问题给予解答。
关键词:现实主义油画;当代绘画;真实
20世纪 8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油画受到西方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思潮的影响,观念、当代和主义成为画家个体创作的基本驱动力。同时在现代电子视觉影像的进一步冲击下,如何更好地探索具象油画语言和创作现实主义题材油画仍然是艺术家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艺术实践和艺术理论的脱节,使得艺术家在绘画创作中或专注于自我精神表达,或强调艺术的社会功能,忽略了艺术本体的发展规律和“再现”的叙述功能,造成了对于艺术作品价值和内涵的理解偏颇。五四运动时期,写实油画伴随思想启蒙运动一起进入大众的视野,西方绘画中所强调的素描、色彩、解剖,为当时的中国画坛提供了崭新的观察和表现世界的新方式,即忠实于客观描写。而我们从徐悲鸿《田横五百士》、董希文《开国大典》、罗中立《父亲》、王沂东《农家母女》等重要作品中,也可以看出中国艺术家追求真实的脚步从未停歇,现实主义在当代仍然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和创作土壤。李格尔提出“精神史之为艺术史”,反之“艺术史之为精神史”同样成立,艺术家的视觉经验和绘画语言皆难摆脱时代限制。中国油画诞生自欧洲油画的基本模式,又受到苏联绘画的深刻影响,如何兼顾中西、探索油画民族化创作是中国艺术家创作的核心议题。它也在不同的阶段体现出不同的文化意义和价值诉求。从 20世纪 40年代的“民族形式”大讨论,到 50年代“油画民族化”被明确提出并成为艺术家的实践方向,这段时期艺术家创作了众多优秀作品,也存在着单一化倾向。20世纪 80年代年轻画家受到西方绘画的影响,沉溺在形式的泥潭中,追求精神上的自我表达和绘画的形式语言,民族化和现实主义悄然退隐。到 20世纪 90年代,刘小东等一批画家抛弃了对于传统油画技巧的绝对追求,转而以自我为节点,将情绪作为媒介与深广的现实产生连结,创作出一种朴素的现实图像。他们打破了传统的西方叙述模式,在尝试创作具有中国特色油画上更近一步。进入 21世纪,在国家和地方的推动下,艺术家创作了众多表现现实的优秀画作,对当代社会生活和思想生活进行了广泛而深刻地描绘。在当下,究竟何谓真实、如何创作出具有时代价值的现实主义作品、寻找现实主义创作新的发展点即本文所着重探讨的议题。
一
叙述伊始,首先需要对写实主义/自然主义和现实主义两者进行区分定义:在西方绘画语境中, 写实主义是一种与样式主义相悖的创作方式,提倡绘画过程中对于真实现实的观察再现,如贡布里希对卡拉瓦乔的评价:“他渴望的是真实,像他所看到的真实。”而现实主义具有两重含义: 既是一种以库尔贝为代表的艺术流派,也是一种追求真实和时代性的艺术精神。现实主义追求以现实生活为对象进行艺术创作,以其原有的样貌进行描绘,即“唯当下者方可入画”这种艺术精神传入中国后,由徐悲鸿先生提倡发扬,其所追求现实主义和写实主义与西方一脉相承:“写实主义”是一种科学的真实再现的创作方法,追求透视、解剖和色彩;“现实主义”则是具有批判意识和入世精神的艺术思想。写实主义也为当时崇尚复古的中国画坛带来了崭新的创作思路,写生代替原有的临摹成为艺术创作的主流,是新文化运动中民主科学在美术领域的具体变革。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一个艺术创作,不苛求对现实世界所有细节完美再现,只要可以体现其背后时代的精神风貌,具有相应的时代价值、民族价值,就可以称其为一件现实主义作品。
何谓真实,不同时代的真实又是否相同?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中国的现实主义绘画与时代脉搏息息相关,生根于中国民族文化的自我需要,追求表达基于现实社会并带有客观审美的、评判人与人之间的道德伦理,强调人的本质即社会关系。这种诉求与社会关系在不断流动,也带来了现实主义内核的变化。社会思潮带来了审美精神的转变,生活、历史和主体精神的平衡不断重构, 由追求科学带来的批判现实主义开始走向车尔尼雪夫斯基“美就是生活”的面向生活论、理想现实主义、人本现实主义、平民主义等,现实主义的内涵不断延展。因此,司徒乔《放下你的鞭子》中的批判革命性、詹建俊《狼牙山五壮士》中英雄主义理想颂歌、罗中立《父亲》中的乡土情怀与个人表达都在各自的历史节点上有了现实主义的理论依据。
关于真实的讨论和不同时期审美精神的讨论,也为当代艺术家提供了实践现实主义的思路。 现实主义作为一种精神,不局限于写实的绘画手法,在象征、抽象等手法都可以窥得其踪迹。毕加索在《格尔尼卡》中完全抛弃传统视觉规律,在大面积的黑白灰中用最基本的圆锥、三角形、圆柱将画面中的太阳、牛、战马、士兵、妇女进行重组。看似与真实的世界无关,但是其母题来源于二战时期一场真实的战役。嘶鸣的战马、断裂的肢体、刺目的灯光、拼贴散落的符号,无一不在渲染战争轰炸时惊恐万状的混乱场景。同样是表现战争,《格尔尼卡》与采用写实手法创作的《希奥岛的屠杀》(德拉克洛瓦)呈现出截然不同的艺术面貌,但就母题选择而言,两幅画的v表现内核是一致的,都是对于战争的描绘。因此,《格尔尼卡》不仅是一幅立体主义巨作,也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2.现实主义的核心在于观察生活、高于生活。既不是自然主义追求的对于生活全盘描画,也要避免在创作中过于依赖文本、历史细节,过分渲染具有“文学”感染性的画面, 形成所谓的伪现实主义。3. 现实主义绘画求真亦求美,梁启超认为美术的科学性立足“真美合一” 的观念,“他们觉得真即是美……所以求美先从求真入手”。现实主义精神要求艺术家在绘画审美中带有客观性,但是艺术创作并不是附属于生活,艺术创作不排斥合理的想象。这就需要艺术家在创作中主动探索生活的美与真,并通过合理想象来填补发掘生活的光辉。个人的生活实践是局限的,艺术创作却有无限可能。艺术家通过油彩和麻布,对复杂社会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进行二次组合,这种创作忠于生活又融合了作家自我的情绪体验。4.邵大箴提出,现实主义绘画在选择题材和形象时应当将群众的审美关照纳入考虑,用生动准确的艺术语言为观者提供精神享受和美的标杆。从这个角度,写实的技法和现实主义精神有了部分的重叠,相对于个人情绪激烈、晦涩的象征图示意味浓厚的后现代绘画,具有鲜明形象的写实主题创作在现代的社会群众基础中有较为良好的接受效果。因此,现在的现实主义油画创作中常常采用写实的创作方式来表现对象。5.现实主义绘画具有主题性特点,不同于文学和戏剧强烈的叙述性,优秀美术作品的前提是优秀艺术品, 在创作时除了关注作品主题上的社会性,也应对画面本身营造给予重视。
生活是客观存在的,但是真实一直在流动,现实主义的概念外延,与卡拉瓦乔相比,当今的艺术家显然面临着更为广阔的艺术疆域。在多元化、网络化的今天,图像泛滥已成常态,在大量的视觉冲击下,对艺术家如何面对真实、选择真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画、怎么画出富有情感、表现社会现实的优秀艺术作品,是现在主题油画创作的难题。
二
当代既是一种与过去相对的时间概念,也是一种指代现代主义之后的艺术史概念,横跨电影、摄影、绘画等多个领域。中国的当代主义与现代主义没有明确分野,当代艺术被狭义地廓于现代艺术理念下的艺术创作,具有旗帜鲜明的反叛精神。视觉领域中,艺术家强调个体的自发精神, 反对纪念碑式的主题绘画,启用不同的材料媒介,对观念、意义的追求超越艺术本体。笔者认为, 观念之于绘画所具有的功用,应该是在绘画本体的局限性之外的功用。绘画的观念追求并不能构成绘画当代性的前提,也不应是绘画评价、价值估量的唯一标准。一味追求“观念至上”而忽视绘画本体的艺术性、进而导致艺术本体的消解不可取。丹纳提出绘画受种族、时代、环境三种因素的制约,艺术作品作为艺术家的情感载体,同时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即引导公众走入真实, 这种思想也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文以载道”不谋而合。对于中国油画画坛,不论是当代还是当代性都是舶来的文化理念,盲目追求艺术当代性难以和公众建立有效的双向反馈。中国油画需要将目光重新转回本土,对当下中国社会澄心观照,创作绘画语言和主题上与当下社会相契合的作品。这种环境下,关注现实的绘画就极为重要。
主题绘画是现实主义绘画的重要分支,进行主题性创作时,艺术家受困于主题选择、图像泛滥、写实技法与当代新媒介、大众审美和创作个体的情感平衡等诸多困扰。主题性创作有着宏大的题材和叙事主题,具有史诗般的艺术魅力,因此艺术家选取创作主题时常选择历史题材或主旋律题材, 着重表现历史和社会生活中的英雄人物与重大事件,以凸显绘画的民族理想和社会观照。诚如苏珊朗格所谓:“艺术家表现的绝不是他自己的真实的情感,而是他认识到的人类情感。”油画作品作为一种视觉图像,是一种对于历史和社会的部分图解,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但是绘画不是对真实的定格。艺术家就像是一名导演,对真实世界要素进行有意识提取、重构,在表现现实的同时进行个人的艺术真实和个人抒情表达,艺术家个人的审美趣味在绘画语言、绘画风格的形成中是极为重要的。
在现代精神的支撑下,当代现实主义油画创作主题和绘画语言都有了明显地外延,民众的日常生活、时代楷模与少数民族,都被纳入了现实主义油画创作的范畴中。回看中国当代现实主义油画创作,有表现历史革命主题的作品,如陈坚《公元一九四五年九月九日九时·日军南京签降》, 但是更多地艺术家将目光投向民众的现实生活。在忻东旺《早点》中,没有宏大的历史叙事,也没有强烈的形象色彩对比。艺术家用一种日常化的视角和朴素的艺术语言,展现了当代城市生活中的一角。在构图上,艺术家们也不再局限于《狼牙山五壮士》的纪念碑式构图,将人物置于仰视的角度以产生崇高的视觉效果,转而采取平视来刻画对象,使画面更加具有真实性和代入感。在表现方式上,艺术家开始使用更加多元的绘画语言表现所思、所见、所闻。《小罗》中,冷军将写实运用到极致,“细腻而不腻,逼真而非真”;《历史的残页——戊戌六君祭之三》中,杨参军采用纪念碑式构图,刻意营造肃穆的氛围,画面写实却不死板;《粉墨春秋 NO.2》中,郭祖昌用色夸张却又和谐,画面层次分明,具有独特的荒诞和真实感。
图象和画意的平衡是当代现实主义油画创作的另一困境。现代社会,不论是网络、媒体、摄影、电影,人们时时刻刻处于异常丰富真实的图像冲击下。图象的符号化、克隆化、数字化对现代视觉文化语言体系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丰富的图像欺骗了艺术家的眼睛,让艺术家困惑于虚幻的“真实”。这种困惑对于写实绘画的冲击尤其明显。在传媒时代中,表现真实的现实主义绘画是否有存在的必要?如何消化数字图像,在绘画中呈现艺术真实?中国画在传统画论提出画“意”,所谓“无间已得象,象外更生意”(刘长卿)。画中之象是具体的、有限的,绘画的意韵在画外隐藏的、无限的艺术形象中。“意”在何处?如何达“意”?笔者认为,要达到“象外之意”,艺术家的情感注入是首要条件。通过写生进行创作,艺术家可以轻易与写生对象产生情感交流,并将这情绪投射进作品中。这种饱满、立体的的情绪在二维的照片堆砌中难寻踪迹。
在创作中,庞杂的图片是一柄双刃剑,为艺术家提供了丰富的艺术素材,也悄悄吞噬了艺术的本体属性。现实主义油画不是视觉的叠加,独特的绘画风格语言和画面中富有意味的意象组合都有助于构建画面中的象外之趣。艺术家在创作中应该强调绘画艺术的本体性,从形式色彩、情感放射乃至绘画肌理、制作工艺等方面突出绘画艺术的独一无二。与随处可见的图像进行博弈, 相互叠加,从中对图像进行二次整合遴选,以小见大完成主题创作,追寻具体形象下的“象外之趣”, 是当代现实主义画家必须面对的挑战。如孙滋溪就在《天安门前》中构建了超越现实、富有趣味的天安门意象,完成了不同于照片的视觉图像构建。人们在探讨历史时往往会遗忘本身也是历史的组成部分。油画创作并不是孤立的,从独特审美趣味到技术传承都可以在艺术史中寻找到脉络。反思和研究艺术史,可以帮助艺术家对自身进行快速的历史定位,为当代现实主义绘画的艺术价值找寻其存在的技术和理论基础,也为艺术家探索新的艺术语言和审美趣味指明了方向。
三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当代社会,科技语境下的视觉图像影响着传统审美趣味变革和文化思潮;宇宙空间站、高铁飞船、交互 AI这些前沿科技也为艺术家带来崭新的审美体验、创作方式和创作主题。当下,艺术家的表达方式和表达媒
(孙献华,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教授;孙亦悦,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研究生。)
参考文献:(1) 阮荣春、胡光华 .中国近现代美术史 :公元 1911~1949[M].天津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5年。
(2)贡布里希. 艺术发展史: 艺术的故事[M].范景中,译 . 天津: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年。
(3) 常宁生. 写实主义与现实主义——从卡拉瓦乔到库尔贝[J].艺术评论,2009年,(09):47-52。
(4)于洋. 图像叙事与艺术真实——当代中国主题性美术创作的本体规律与焦点问题[J].美术, 2018(08) 年,第 11-13,10页。
(5)尚辉 . 20世纪中国美术现实主义内涵的变化与发展 [J].文艺评论, 2007年, 2007(5):81- 86页。
注:此文无中国国家画院、河南省美术家协会、大河艺术网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有书面授权者,转载此文需注明来源,不允许更改任何文字和标点符号。
编辑:方小远
大河头条
本网原创
大河艺术网——河南文艺事业发展参与者、记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