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简介
马国强,1952年生,曾任河南省人大常委、河南省文联主席,河南省美协主席,中国美协理事、中国画艺委会委员。现为全国中国画学会副会长、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河南省文联名誉主席,河南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
深情的凝视——读马国强人物画《农民工》
2006年6月24日,在郑州世通美术馆展厅,马国强精心创作的《农民工》、《马街书会》、《雪山之子》、《高原秋风》、《节日》五幅人物画作品,先期与河南文学界、美术界人士见面。
近年来,作为中原画风领军人物之一的马国强,受到中国美术界的广泛关注。他此次精心创作的这五幅作品,是应“中国现实主义水墨人物画展”组委会的邀请而画的。这次展览由中国美协、《美术》杂志社共同主办。这次展览,组委会在中国人物画界遴选出15位画家,由组委会提名参展(马国强为其中之一)。这15名画家均是在当代人物画创作中取得重大成就的画家,他们的人物画在画坛有着重要的影响。
对于马国强创作的这五幅人物画作品,吴长忠、方照华、张宇、孙广举、齐岸青、李运江、王守国、谢冰毅、李明等文艺界人士给予了较高的评价。我有幸观画聆听,获益良多。我个人想就其创作的《农民工》这幅巨型画作,谈两点自己的观感。
一、《农民工》的现实意义
目前,人物画创作领域中存在着精神弱化方面的不足。一些画家创作仅仅表现小自我,表现小情趣,搞所谓的形式探索,而不去表现在我们这个特定历史转型期的重要人物和事件,从而丧失了一个画家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画家作为社会中的一分子,他决不应回避现实而脱离于社会之外。马国强作为一个有着社会责任感的现实主义画家,他的脉搏是和他所处时代一起跳动的,关注现实社会,关心普通民众的喜怒哀乐,成为其人物画创作的思想主导。他的《农民工》巨幅力作再一次有力地给予了印证。
当代现实主义人物画创作精神弱化、思想弱化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我们的一些画家沉溺于小情趣、小自我之中不能自拔。他们疏离、漠视现实生活,一味地玩形式、玩笔墨。他们错误地认为,现实主义写实手法只不过是再现自然外物影像而已。事实上,他们这种认识是非常肤浅的,从世界美术史的高度来看,历史上许多重要性的代表性作品,大都是写实的,这足以说明现实主义写实手法在绘画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价值。
蔡若虹先生在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56周年时曾讲过一段很深刻的话,他说:“在我们美术界,脱离实际生活的作品是存在的,脱离生活的主要原因,是作者错误地把前人作品的‘流’代替了社会生活的‘源’,这种‘以流代源’的作品,具体地说,就是一味模仿我国古代作品的‘仿古’,就是一味硬搬西方现代作品的‘崇洋’。”蔡老的这段话今天重读,仍对我们有着极强的指导意义。
一个画家画什么?不画什么?要表现什么?这都是由画家本人的思想认识所决定的。马国强《农民工》的创作,不仅仅是个绘画题材问题,他所画《农民工》的意义在于,他站在了农民工的立场上,关注、关心农民工生存状态及他们的精神追求。他的这一立场,体现了一个画家的社会道义和良心。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涌向了城市和乡镇企业就业,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农民工。据国家统计局调查,2004年我国进城务工和在乡镇就业的农民工总数超过2亿,其中进城务工人员达到了1.2亿左右。农民工为我们的社会创造了大量的财富,为城乡发展注入了活力,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中国,如何对待农民,已经成为检验我们这个社会的基本正义和对人的基本权利起码尊重的标志。占中国人口70%的农民更需社会的关心和关注,我们不能漠视农民,无视他们的存在。由于长期的疏离、隔膜,有的画家已不再了解农民。当代人物画创作,如果忽视了农民、农民工这个中国最广大的社会阶层,就等于忽视了社会的大多数。如果将中国农民排除在美术的视野之外,我们是否有足够的理由在美术的前面冠以“中国”的字样?
马国强《农民工》的意义在于:他的创作是带着一种对社会、对农民工的真诚,去描绘展现真实的、可爱可敬的农民工那健康、乐观、向上的新时代形象;他选择《农民工》这个题材,不是作秀,也不是摆出一种姿态给人看,更不是为迎合某种利益而为;马国强所以这样选择,他是在利用现实主义写实手法去反映客观世界的现实本质和历史本质,并真实地表现出作者主观世界的审美情感、审美认识和审美理想。
二、《农民工》的艺术特色
三日画一手,五日画一足。马国强严肃认真、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令人钦佩。为了画好《农民工》这幅巨作,他到建筑工地和农民工零距离地接近,亲密地同他们交朋友,和他们聊天拉家常,倾听他们的心声;为了使《农民工》人物形象丰满而生动,他选取数百名有特点、有代表性的农民作为自己创作的素材,将捕捉到的美的举止、美的特征,用他娴熟而传神的写实手法,将他们凝聚笔端,跃然纸上。
《农民工》这幅巨作,高1.44米,宽3.63米。将整幅画卷展开,观画者总会被那场景宏大、气势壮观、性格多样、栩栩如生的农民工形象所折服。画人物画难,画巨型人物大画更难。画巨型人物画,不仅要解决造型准确问题,更重要的是,画此种画是对作者主体创作思想、创作激情以及画面的整体空间结构的安排,是一种极大的挑战,这些要素如果缺一项,对创作巨型人物画来说都是一个考验。此种大画,稍有不慎,都会前功尽弃,被很多画家视为畏途。马国强的人物画长于造型,并善于反映客观事物的外部形象,但他并不满足于此。他在创作《农民工》此幅画作时,在人物内心刻画上有了进一步的提升。
《农民工》近景中的农民工在性格刻画上是非常成功的(限于篇幅,其远景中的人物形象不再展开叙述)。《农民工》这幅画作中的人物性格特征主要体现在对人物的精神面貌的细腻刻画。眉宇之间见精神,一张笑脸见性格。马国强对这些农民工刻画还体现在他对农民工的表情、衣饰、姿态的完美表现。我下面就近景中的老、中、青这三个年龄层的三位农民工的艺术特色,作一简要分析。大家仔细看的话,就会发现在农民工的穿戴上是各不相同的。比如,画面中心的最年长的农民工,他头戴软舌头的前进帽,身穿皱巴巴的中山装,肩扛着用化肥袋装着的铺盖卷。这种衣饰和装扮,生活中有许多像他这样的农民工,非常典型,非常真实可信,一看就是一个随和、务实、本分的农民工形象。读他那张脸,分明可以看到他对生活的希望。旁边的年轻农民工则和年长的农民工在服装上有了大的变化:年轻的农民工所戴帽子和所穿服装与年长的农民工大异,连装铺盖卷的东西都不一样,他用的是花格子的尼龙编织袋。在这年轻的农民工面部的表情及和善的双眸上,你一眼即可看出他的善良、朴实。在这个年轻农民工的旁边是一个中年农民工。马国强对这个农民工的刻画是很生动的。这位中年农民工身穿西装,内套夹克衫,这一身装扮,大家虽看不到他脚下穿什么鞋,但也会想是否也是一双布鞋?因为这个人很可爱,他让我们想起身着西装、脚穿球鞋的那种随意穿衣的“中西结合”方式。从马国强对他的刻画上,一看就知是一个有点憨,但性格执拗的人。马国强的《农民工》在人物刻画上投入了很大心血,尤其是近景的这14个人物,他追求不同人物要有不同性格、不同的内心世界,通过人物的形象来表现人物的本质,从而使《农民工》在“形似”与“神似”上达到一个高度统一。
另外,《农民工》在人物细节刻画上,比如在眉、眼、手、脚、衣饰装扮的细微之处是很用心的。比如,正中心年长的农民工肩扛着装铺盖的化肥袋,也没有被细心的马国强放过。他在画这个化肥袋时,把化肥厂的地址、电话、邮编也画了下来,清晰可见,虽是一个小的细节,但也反映了一种生活的真实。
《农民工》的人物形象,以近景正面(或正侧面)刻画为主,此种创作模式不同于传统的以侧面为主的结构方式。正面刻画有利于充分展示人物的表情、性格和内心世界。而像《农民工》这幅画的劳动场景,如果不采取正面描绘是不能充分表现其壮观宏大的劳动场景的。正面描绘农民工的形象,有相对而视、近在眼前的真实感和亲近感,有利于形成对观者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理上的震撼。马国强所以选择此种表现方式,这是他对自己的造型能力和笔墨功夫的充分自信。
从《农民工》这幅画作来看,他在写实主义基础之上追求笔墨与造型的完美结合。他的人物画创作十分注重线条的表现性,在皴染上吸取传统的人物和山水画的表现手法。他的线条丰富多变,用线的笔墨韵味也进一步强化。他充分吸取任伯年人物画重神韵、重笔墨情趣的长处,并糅以写实的笔法,从而在某种程度上突破了当前写实人物画创作重结构、重明暗界面,而不重线条的笔墨韵味的弊端。如果仔细观察,这些变化在《农民工》人物的神情、衣褶的线条变化上是可以看出的。他以笔墨的浓淡、皴擦和写实的渲染明暗界面相结合,追求一种以速写的简括和笔墨的韵味相结合,进而扩展人物画的表现途径。这一点,对马国强今后的创作有着莫大的启示和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