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艺术家

网上展厅 作品集 相关报道

艺术家简介

李振,毕业于河南大学艺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国画系硕士。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郑州市美术家协会理事,郑州市美术家协会人物画艺委会副主任、教育艺委会副主任。

【湘江艺苑】第185期: 《沉浸与臆想》-李振中国画作品

大河艺术网 2022-11-23 00:19:32

  绘画中的感受:沉浸与臆想

  无论是哪种绘画形式的创作,感受都是创作的源动力。同时,感受也是评价一幅美术作品审美价值的最重要的标尺。

  画家是一个敏感的人群,也是主观产品的创造者。在社会中,画家和其他职业的人一样,共处于同一个世界,但总有一些大家司空见惯的场景,常常能使画家内心澎湃激荡,产生抑制不住的创作冲动。这种澎湃激荡来自于感受,并引起画家的心理共鸣和深层思考,直接催发了画家的创作欲望。从这个角度说,感受是画家创作之源。

  一个画家往往作品众多,同一时期内,绘画的技术技法水平也基本稳定,但不可能每一幅作品都是画家的代表作。只有能感染人的、有着强烈个人感受的、有浓郁情绪附着的作品才能称得上是力作。

  那么,画家的创作感受从何而来呢?结合自己的创作历程,我的体会有两点:一是沉浸到生活当中,以亲历者的方式感受生活;二是游历于生活之外,以臆想者的目光感受美好。

  我的绘画题材有一个主方向:表达大时代背景下的中原农民。这与我的成长经历有关,我出生在70年代的豫东平原农村,在21岁之前我一直在那里生活,我的情感倾注于那片土地。我熟悉汗水混合着庄稼叶子的味道,也熟悉旱烟弥漫着豫剧唱腔的感觉,我和周围的人一样淳朴善良、一样的认命和狡黠。这些东西与生俱来,不可磨灭,虽然我已经离开家乡多年,那种情感依然浓烈,我感觉自己的魂魄依然沉浸在那个地方。所以,以中原农民为题材的绘画方向,就我与题材而言,根本就不是谁选择了谁,而是谁也离不开谁,天然选择。

  在绘画的语言表达上,我极少表达情节性,而更倾向于表达情感和画面背后的思考。情节性的表达更适合连环画和风俗画,情感表达和思考虽然也借助于物象,但精神特征被放大和升华,都是为了画面的整体情绪服务的。

  我采风常去的地方是位于宝丰县城南的马街书会。马街有个火神庙,据说供奉的是曲艺界的老祖,每年正月,全国各地的民间艺人自发来到这里,在这片无际的麦田里说书唱戏,传承了几百年。时值农闲时节,方圆百里的百姓蜂拥而至,每天都有几十万人汇聚于此:贩夫走卒,草根名家,靓男俊女,孩童老伯,骡马轿车三蹦子,混杂在一起,在麦田里涌动流淌,热闹非凡。

  我不是这个盛事的旁观着,而是这个盛事的参与者。我感受着熟悉的乡音乡情,看着异常亲切的一张张朴实满足的笑脸,也在思考着这个时代给人们带来的变化:从棉袄棉裤到皮衣羽绒,从架子车到电三轮,从谈论收成到畅谈打工感想……新时代科技进步带来的新变化和熟悉的旧的生活方式在这片麦田里共生——略带尴尬而又异常和谐。这是这个时代现实社会中特有的、处于大变革当中的进程之中的真实存在,是深具现实批判性特征的存在。所以,在绘画表现中,我常常会把这种状态当成我表达的重心,以一种批判的目光审视新时代给中原大地带来的巨变,以及中原农民永不停歇地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

  除此之外,我也偶尔创作一些少数民族题材的作品。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几乎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特有的宗教和习俗,我对每个少数民族的生活都充满着好奇和神往。虽然也到过不少地方,跟少数民族有过一些极少的接触,但不可否认,我对他们的生活根本没有深入的了解,我是游离于他们的生活之外的,我的角度只能是旁观者。

  但这不影响我对他们有自己的感受。从小听到的关于他们的传说,关于他们的旋律,关于他们的性情,都深深地印记在脑海里。我把这些感受的经验和我遇到的少数民族的人们相互印证,把这些美好的臆想和我得到的有限的接触融合,得到的是一种类似于初恋般的感受——圣洁而美好。

  所以,在我的少数民族题材创作中,我没有当作现实主义题材来处理,而是像童话作家一样,把美好的浪漫主义表达当作我创作的初衷。

  感受于画家而言,就是灵魂,没有感受的作品,虽然华丽,却少了深度和温度。只有时时怀揣着一颗温热的心,保持着敏感的眼光,才能于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更多的美好。

Copyright © 2001-2023 大河艺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1020415号

版权为 大河艺术网 所有 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

联系我们

电话:13526598700

邮箱:daheyishuwa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