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简介
程兆星 ,1957生于山西阳泉, 1976入伍服役, 1985结业于西安美术学院版画系,1988年毕业于河南大学美术系,1991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南省美术家协会顾问, 河南省美术
许向群:程兆星表现性当代水墨浅析
表现性水墨的兴起是中国水墨画向现代转型的重要标志之一。“在不超越水墨材料的前提下融入现代因素,进行形式拓展和精神探索(贾方舟语)”是中国水墨画“柳暗花明”的重要路径。程兆星当属这一领域的实践者与开垦者。他的水墨画洋溢着浓郁的当代意识和民间意味,激越动荡的视觉效果,朴厚深邃的意境追求,张扬悲壮的审美表达,既含有显着的现代表现主义风格,又充盈着丰富的笔墨精神和中国观念。他的根基是乡土的,触角勾连传统;他的视域是开放的,意识面向当代。
黄河天上来
程兆星的黄河系列水墨创作,具有深沉的家园情结和民族情怀。“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李白诗句)。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她作为艺术的母体,为无数的创作者提供了灵感与激情,孕育滋养了中华文艺的华彩篇章。黄河对于程兆星来说,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这条母亲河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其北为晋,其南为豫,因此,对于生长于山西乡村、工作于河南省会的兆星来说,黄河是他生命、生活、生存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在太行山与黄土高原接壤的一个窑洞里出生,吃过玉米皮、土豆、树皮、野菜等……从“记事起,印象最深的就是饿”,童年的艰辛磨难,使他很早就读懂了生活这本沉重的书。当兵过河到河南,“一个从未走出四面环山的农村孩子就这样开始了解放军这所大学校的生活”(程兆星自传),通过不懈的自我奋斗,他完成了由战士到军旅画家的华丽转身。朝夕相对的山山水水,耳闻目染的世俗民情,潜移默化的人文熏染,促使他将自己内心对中原文化的热爱崇尚和对这片土地的深沉眷念化作黄河的多重意象,完成了以黄河精神为主旨的水墨创作,抒发出作为赤子的真挚情感和作为军人的家国情怀。
程兆星笔下的黄河立意高远,是经历、修为和感情凝聚的心灵黄河,是对黄河精神的倾心演绎和诠释。河水、艄公、船帆搭建起黄河系列作品史诗般的主体构架,河水蜿蜒流淌,奔腾咆哮;艄公号子嘹亮,患难搏击;帆船轻舟一叶,破浪前行……满画面的布局在结构上稳中求险,平静中自见波涛汹涌,气氛肃穆而庄严。画幅中占主体面积的河水具有强烈的象征意味,水即是山,山即是水,山水一体,构成势不可挡的气概和一泻千里的豪情。若隐若现的人船颠簸在惊涛骇浪之中,同舟共济地“行走”在风口浪尖,向着彼岸砥砺奋进。作品用壮阔的笔调描绘了黄河摄魂制魄的雄姿和风采,并通过对这条大河的渲染和颂扬,烘托出人在困境中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和乐观向上的强悍精神。
《黄河谣》是黄河系列的代表作,占画面近三分之二的急流,“托举”着一只乘风驭浪的帆船,犹如一座涌动的“纪念碑”。恣意的线条迅疾地穿行游走在富有节奏和动感的墨块间,铿锵挥洒似“大弦嘈嘈如急雨”般地荡人胸怀。赋色点戳的花青赭石,“意”到“气”备,推波助澜。画家在反复“吟咏”河水波澜起伏之时,无形之中注入了黄宾虹式的笔墨意趣,这种借“山”现“水”的神来之笔,是纵情表达和自由联想的偶合,个性表述中传统基因的融入,顺理成章地提升了“话语”的分量和层次。艄公的形象简括生动,与浊浪滔天的河水构成情景交融的有机整体。人物体量虽小,却有着点睛或点题的关键作用。作者的艺术气质与题材所要求的美学品格交相辉映,作品也随之打上了颇具个人色彩的思想和性格的烙印。另外,像《九曲黄河》《黄河吼》《天下黄河》等作品,或立幅或长条或正方,图式本质并未因尺幅的变化而改变,作品高度概括与浓缩了黄河的一个个经典瞬间,在激昂澎湃与朴素雄强的基调中,折射出黄河和黄河人的喜怒哀乐、忧怨悲欢。
程兆星的黄河系列水墨创作能够别具韵致与格调,正是因为他对黄河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血缘关系和悲悯情怀。兆星曾强调:“我的作品是根据自己的经历、生活体验和感受而来的。”显而易见,在现实审美及语境中,他将葆有的原始情调、民间底蕴和生命意识与自己当下的感悟、情致和心潮碰撞交融,在视觉上呈现出持久的张力,在精神上达到了崇高的境界。
程兆星探讨人与自然关系的水墨作品,充满了生存意识和人生哲思,具有很强的观念性。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超速加快的城市化进程带来的资源短缺、交通拥挤、环境恶劣等社会问题越来越显着,竞争压力与快节奏生活方式所导致的情绪焦虑、性情乖戾等浮躁现象也越来越普遍。感同身受的兆星以水墨的形式切入这种当代社会“综合症”,将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天地人”和谐一致的思想,引入当下普遍关注的社会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等敏感话题中进行反思,坦呈自己的困惑与忧虑,试图以艺术的方式唤醒人性的良知,竭力引发观众的心灵共鸣。
以《东西南北·门》为代表的系列水墨创作,采用天马行空、纵横捭阖的形式,将“天人合一”“天圆地方”等传统理念置于现代语境中进行诠释,用一种超然在外的临空鸟瞰,给人们提供了一种不一样的观看体验和思考角度,呼唤人们珍惜、爱护人类共有的家园。如《源远流长》采用“方”的画幅,以一个景物繁杂的圆为主体,物象放射性地围绕着中心圆点而铺陈,构成一幅拥塞、嘈杂、喧嚣的全景式社会众生相。古人认为:“天圆”需心性圆融才能通达,“地方”则严谨条例尚可维系。提倡“天人合一”,讲究的是效法自然,和谐共处。而兆星笔下的圆——地球,在圆的外形里却是满目似要喷发的岩浆,发散式的构图,反复叠加的图像,使承载的“圆”有着不堪重负、岌岌可危之感。四周有刻意的“出血”(印刷用语)处理与红色的背景相呼应,更加增添了画面的紧张感、膨胀感与危机感。当然,反方阅读也可获得另一番认识,那些打破时空聚汇于一体的物象,虽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地乱作一团,险情隐患随处可见。但是,因为和谐有矩,遵循了“道”的法则,依然能够保持“圆”的安详平稳……多样化多层次的解读,或许是兆星有意为之的一种“策略”。面对画面的“迷宫”,人们可以智者见智仁者见仁。
程兆星作品中糅合的诸多中国元素,使他极具现代意识的水墨作品富有了更加深刻的文化内蕴。中原文化博大精深,儒道释诸学传播广泛、互生互补,地域特征与人文精神源远流长。自小兆星“因家庭和环境的影响喜欢民间艺术”(程兆星自传),阳泉的剪纸和刺绣,是他童年的审美启蒙。他备受关注的版画《古城门下》《家族》《神话》、油画《众神》《出殡》等乡土系列作品,将“现实与幻想、历史与当代、文化与物质、生与死交织在一起”(殷双喜语),不论是色彩浓艳的纸版、图腾意味浓郁的铜版,还是神话民俗气息浓烈的油画,均反映出他与黄河流域文化传统和民间艺术之间的血脉之情以及多维度借鉴、转化的关系。媒介材料的变化并没有改变他对生命意识的关注和表达,《天地之中》《转山》等水墨作品,抛弃了学院化的造型和笔墨,在并置与解构中强化了情感因素和矛盾心理。如《白云塔》借助古代佛教建筑的外形,“填充”进纷繁杂乱的世间万象,将纠结躁动的世相与“以佛治心”的理念相对应,这种转换和挪用,不仅挖掘出传统元素的当代意义,而且显现出作者立身历史文化高度的承继与反省。
消失的风景
程兆星的水墨作品自成一格,鲜明的形式语汇传递出表意丰富的精神内涵。他试图在不抛弃传统所赋予水墨的文化意义及价值的基础上,努力在当代艺术的开放体系里找到水墨的位置。因此,他在形式语言探索上,突破程式的束缚,以强烈的融合意识统摄创作语汇的精意构筑,强调心性情感的自在表达和对生存现状的主观反映,专注与自我休戚相关的题材,拓展水墨的表现空间,增强水墨的视觉张力,在笔墨的个性化表述方面,进行了颇具成效的有益探索和实验。
程兆星努力以自己的语言来倾述与阐释他的心灵世界,洗练纯粹的形式语汇构成了独特的存在感、生命力,有一股莫名的视觉感染力。首先,采用大视角满画面的布局方式。追求宏阔震撼的带入感,强调夺“势”扩“域”的视觉冲击力,是“远看取势,近看取质”的极致应用和另辟蹊径。如《消失的风景》用6张四尺整宣拼接排列而成,全视角连绵不绝的山峦壁立千丈、巍峨壮观,村郭星罗棋布,人若偷生蝼蚁,消失的风景——乡愁,在愁肠百转得描绘中,直抵“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境界。另外,像《源远流长》中太空俯视的虚拟视角,通过开阔而饱满的幻象,给放飞的思绪提供了驰骋的空间。其次,采用装饰味符号化的构成方式。把物象从写实的规范中解放出来,通过分解、组合、重建等手法,凸显重复、渐变、对比、肌理等形式因素的象征意趣和深层含义,使装饰语汇与笔墨秩序相结合,顺应了当代审美的趋势和需求。作品中诸多物象和元素的符号化处理,极大地增加了画面的信息含量和意味,如太极图案、吉龙祥凤、庙宇石窟、祭祀活动、婚丧嫁娶、市井生活、掠空飞机等,通过挪用、变幻等方式使之汇聚一体,营造了一个荒诞怪异、新奇矛盾的神秘空间,使刻意强化的形式感有了恰当的内容和相应的寓意,符号独特的人文背景和价值得到了充分演绎。第三,采用表现性抽象性的表达方式。兆星曾感叹:“德国表现主义和我们的表现性水墨,气息如此相近”,另外,蒙克的悲剧气质、夏加尔的超现实幻象以及石鲁、李世南的水墨启示……都给他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和吸纳的养分。他将水墨潜在的表现性和抽象性因素在作品中不断“放大”,他强调书写的率性与自由,为“逸笔草草”注入了更多新鲜的内容和感觉。造型符号化使抽象变为可能,笔墨的干湿浓淡和点线面,在保留其文化遗韵的同时,审美的嬗变和观念的带入,顺理成章地将它导向现代语境。兆星笔墨的调度和运用,松弛自然,有兴之所至,不事雕琢之感。既能满足画面形式感的技术需要,又同情感抒发与精神表达相激发,形成相得益彰的表现合力。
程兆星表现性当代水墨的形式语汇是围绕着观念和精神而形成的,是建立在共性基础上的个性表达。他根植于地域和民族的世界观和审美观是不容置疑的,民间美术的原始质朴、野性热烈与现代主义的自我张扬、生存探究等多重观念及形式的积淀、整合、演化,在“表现”上找到了突破口。他在融合中求变化,视觉形式上的奥妙无穷与浑然苍茫,构成了其作品可看可品的局部与整体,他用富有感染力的个性语汇完成了对生存意识和生命意义的诠释与刻画。
程兆星是一位复合型的艺术家,他躬耕版画、精研油画、纵笔水墨,且腾挪自如,各有所成。他素养全面,执着为艺,勤于思索,勇于实验,在以中国精神和现实语境为主导的中西合璧创作道路上追寻探索。表现性当代水墨是程兆星多维艺术创作的一个阶段性呈现,作品所显现的创造性转换能力和多面的艺术气质令人刮目相待。兆星说得好:“我的经验就是不要怕失败”,他是一位有抱负、有经验、有实力的“农夫”,以这样破釜沉舟的心态和一往无前的精神去虔诚地“耕种”,就不愁开垦不出一片属于自己的“桃花源”。
作者系解放军出版社编审、中囯美协策展委员会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