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艺术家

网上展厅 作品集 相关报道

艺术家简介

孙龙超,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副教授,河南省开封市祥符人。毕业于河南大学美术系中国画专业,先后师从丁中一、袁汝波、王颖生、马国强、陈钰铭等先生。 现为中国民主同盟开封市委委员,河南省美术家协

中国人物画意象造型与写意性精神探析

大河艺术网 2021-10-06 21:54:31

  当前高速发展的中国社会经济,已经给中国文化特别是中国绘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形成了艺术思想纷繁复杂、艺术标准多元互扰的乱局。中国现代绘画与中国传统绘画的差异与继承、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冲突与交融,是对中国画发展的挑战,更是机遇。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中国人物画作为中国画的典型代表切不可被乱象所迷失。中国人物画不论在技法、表达形式,表现内容如何突破创新,中国画所独有的写意精神不可变,追求写意精神的“意象造型”不可变。在这里,有必要就中国人物画意象造型与写意性精神的内涵再予探讨,以便我民族艺术践行者加深认识,共同提高,坚持并发展好我中华民族自己的艺术样式和艺术精神。

  (一) 意象造型的内涵

  单从字面上讲,“意”即是意念,“象”即是物象,“造”即是塑造,“型”即形体也,还是指“象”。意象之说在中国起源很早。《周易?系辞》已有“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之说,不过,《周易》之象是“卦象”。艺术学借用并引申了它,“立象以尽意”的原则未变,但艺术学之“象”已不再是卦象,也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具体可感的“物象”。

  意象造型的特点是不离开对象的基本形似,也不计较对象的表面形似,在表面对象一定真实的时候,又与其保持一定的距离,即达到“似与不似之间”(齐白石语)。追求“意到、神似”,使对象本质特征愈加鲜明,更具艺术的典型性。以“意”取“象”是意象造型观对客观对象的要求,以表现画家主观精神的需要来规定艺术形象与客观物象形貌之间的“形似”程度,即是以己之意,塑彼之象,传己之情。意象造型的核心是不被客观物象外形外貌所束缚,而是在对客观物象形神兼备的把握中寻求自身审美情趣的表达形式。

  (二)、“意象造型”是画家的主观情思与情感的意象表达

  中国传统绘画理论强调主观情思及抒情性情感表达,造型上要“意象造型”,用笔用墨上注重其书写性。

  中国传统绘画理论特别重视画家主观情思的表达,强调艺术家内在人品修养、文化涵养,精神情思的重要性。艺术家在塑造艺术形象时,不仅只追求客观对象形神之兼备,而更醉心于水墨画中所洋溢出的写意性抒情,让自己的艺术作品折射出一种哲思的光芒,追求一种自我情思、情感的升华,一种民族精神的延续。全面的文化、哲学及艺术修养是中国人物画家必须修得的思想内涵,在此基础上再通过画家对生活的观察体悟,用灵活多变的笔法去“书写胸意”,反映出画家胸中之“心象”之“外化”的“意象特征”,这就是所谓意象表现。意:即意思、意味也,象:即形象、物象也,也就是有意思有意味的形象表现,这种“意象造型”它不同于以“形似”为目的“写实造型”,也不同于脱离客观物象的纯抽象艺术,从“以意立象”到“得意忘象”并非以牺牲 “象”作为追求“意”的手段,而是既感“造化”,表“心源”,达“物我”相望的和谐交融,是在生活中提炼而出的艺术形象,是有意思有意味的个性形象创造---“意象造型”。

  (三)“意象造型”与书写性笔墨形式的统一是中国人物画造型的基本特征。

  中国画艺术是在中国几千年文明及中华大文化的积淀中逐渐发展起来的艺术精髓,注重美与善的统一,追求艺术的伦理价值,强调艺术的意象表现、写意抒情、借物言志。造就了中国绘画以客体为原象,以意象造型为手段,以天地为生成变化的天人和一为理想理想境界。这种境界是“民族的精神,是国民艺术的血肉,外界思想只是国民艺术的滋补品”。

  意象造型是中国水墨画的基本元素,中国水墨画离开了它就失去了中国味,也就产生不了有诗情画意的水墨画作品,“与西方艺术界平等对话”就更无从谈起。所以说继承与开拓中国水墨画的“意象造型”表现形式,是我国艺术与世界一流艺术对话的资本。原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著名油画家靳尚谊曾说:“中国油画是外来品种,人家已把“十八班武艺”都玩过了。而真正有希望的是从中国传统土壤里诞生的水墨画,它才能与世界高层艺术抗衡、比肩”。

  写意人物画作为中国艺术的典范,随着改革开放中外文化艺术交流的不断深入,她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已走向世界艺术的大雅之堂,成为世界艺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写意人物画也称“水墨人物画”,它最大的特性就是“写意的抒情性”,通过写意的笔法进行意象造型创作。要想达到自由创造的境界,就必须解决由客观物象的自然写照及表现,提升为“意象造型”的表现,强调它的书写性、抒情性。

  中国传统美学理论上强调“书画同源”,以书入画“画中有诗”,追求“诗情画意”的文学意味的“意象造型”形式。“书画同源”就是将绘画的写意精神融入书法创作的骨法用笔。中国水墨画以线造型表现的是一种“意象造型”的形式和手段,而用线必须是以书写而出的,无论是书法中的线还是画中的线,只有用书写方式才能完美表达它自身的内涵。书法线入画是其表现水墨人物画的重要方法,书写性带来了抒情性。通过笔触及墨迹在宣纸上的有规律的运动和布局来实现意象造型表达。南北朝谢赫在他的《古画品录》“六法论”中针对人物画写到:“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其中与造型、意象、书写有关的就有四点,可见“意象造型”及书写性的表现在人物绘画活动中是多么重要。

  用笔。古人谓之笔法,蔡邕在《九势》一书中说“凡落笔结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逆锋、转笔、藏峰、藏头、护尾、疾势、掠笔、涩势、横鳞此名九势。”九势虽是针对书法而言的,但“书画同源”,书法中的笔法水墨人物画大可借鉴。“提、按、顿、挫”表现为用笔的上下运动,“轻、重、缓、急”表现用笔的水平运动。

  用墨。墨分五彩,即“浓、淡、干、湿、焦”。通过墨色的运用,形成具有墨色变化的整体墨调效果,浓重的墨调表现强烈、厚重、丰实的效果,清淡的墨调呈现出柔美、淡雅、虚幻的梦幻意境,润泽的墨调显示出华丽、润泽、秀丽的气息,枯竭的墨调展现古拙、淳朴、苍劲之美。笔法墨法的有机组合,形成了有变化节奏的画面效果。

  用笔、笔墨的和谐统一是“意象造型”书写性的完美的追求,也是中国水墨画形式美的具体体现。水墨画中书写性笔墨的运用,使中国水墨画的意境深远而愈发感人。水墨人物画创作,是以情感化的书写性笔墨经“意象造型”,用协调的笔墨技巧创作出有特色、个性的作品。画面各绘画元素经过有机融合,使之统一在和谐的整体氛围内,这便是个人艺术风格的面貌。

  这种以“意象造型”为核心的水墨人物画,以书写性的笔墨进行意象表现,以书入画“画中有诗”,追求“诗情画意”的文学意味的“意象造型”形式。充分体现出现代水墨画的民族特色优势,在当今新语境中自由抒发艺术家的个人情感,展示出水墨人物画所独有的形式美。坚持并发扬这种既传统又现代的水墨人物画的造型及表现形式,必将极大地充实人类文化艺术的内涵。同时为继承和开拓中国艺术精华、弘扬民族文化精神做出贡献。

  (四)中国人物画从意象造型到写意精神的升华

  中国画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所形成的艺术语言系统有其内在的和谐性和合理性,并建构成为民族艺术的基本特征。写意性是中国画的主要特点之一,是中国儒、释、道、禅文化在中国画艺术上的精神体现,它是建立在中华民族深层心理学基础之上的。作为能切入中华民族灵魂深处,来表现东方文化观念取向和内心世界的中国画写意精神,在当代艺术思想、艺术标准多元化的今天,更加显出其先进性和代表性。写意精神是我们中国民族绘画艺术的基本特性倾向,这种特性倾向的审美性就是流畅的书写性、造型上的意象性、对写意精神的追求与欣赏。因此,这种传统的审美经验也可以说是民族艺术的审美范式,是民族生命精神的延续,包含着深邃的智慧和集体审美意识的沉淀。

  意象造型是体现中国画独特的写意精神的重要手段之一,意象美是中国画的灵魂,意象造型是意象思维的结果,这也正是对中国绘画写意精神本质上的认同与把握。“意象造型”的关键是把握好“得意忘象”的尺度。“意象造型”这个词虽然一直为中国绘画界津津乐道,但“写意精神”和“意象造型”之间的关系却被长时间忽略。古人说的“得意忘象”是一种带有辩证色彩的哲思,不是真的“忘象”,而是说不要执著于表象上,而是由表及里,以求传神达意。所以,把握好得意忘象的尺度,是运用意象造型的手段传达中国画的写意精神的重要条件,也是意象统一的重要课题。

  当前,不少国人对中国画的意象性而升华为写意性的本质缺乏足够的认识和理解,而盲目崇拜西方艺术,将西方油画的写实性作为中国画的审美追求和创新方向,这无疑是对中国画的传统精神和审美思想缺乏较深层面的认知或重视不够。曾经深入研究过东方艺术的西方学者早就明确指出:东方艺术高于西方。认为西方文化注重的是外在的形态或现象,追求的是对自然表象的极力模仿,这恰恰是东方艺术所不加采信的。美国美术史家菲诺罗莎在谈东西方绘画时有一段精辟的论述:“西画注重实物的模写,但这并非绘画的第一要义,妙想的有无才是美术的中心课题,东方绘画虽无西画般的阴影,但可透过浓淡去表现绘画的妙想。西画油彩色调丰富,东方绘画则少而单薄,但色彩的丰富浓厚可能导致画的退步;东方绘画比西画简洁,简洁反而易于表现凝聚的精神深度。”我认为,抛去维护民族艺术地位的立场不谈,单就艺术审美的本质而论,中国画的写意特质就奠定了它高于西方艺术的精神地位。

  孙龙超: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工艺美术系副主任、副教授。

  发表于2011年第7期《中国书画》

Copyright © 2001-2023 大河艺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1020415号

版权为 大河艺术网 所有 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

联系我们

电话:13526598700

邮箱:daheyishuwang@163.com